穿成夫郎的渣男赘婿[穿越重生]——BY:祝龚

作者:祝龚  录入:03-13

  “容展,这对策你需记着最关键的一句话,以古之鉴,求今之宜便是。”
  姜鸿注视着谢舒微笑着说道。
  姜鸿所说的这八个字道明了时策的要点,考试中除却经义、诗赋、试论之外,还有一种试题,叫做策问。
  如果说其他三种考题测试的是士子的学识,那么策问反映的就是考生真正的处事能力和政治才华。
  从科举兴起以来,策问所占的比重就不断加大,尤其是当朝实行科举改制之后,策问也从两道增加到了三道。
  而策问大致分为经义策和时务策,经义策考察的自然是经义中的内容,时务策考察的便是解决朝政的能力。
  从泰安元年开始,策题已不再以经史作为重点,反而有重时务的倾向。
  但由于策题往往要言国家得失,军国利害,若是任由民众随意谈论,恐生其变,再加上西部跶坦虎视眈眈,泄露机密,也不是妙事,因为这些种种缘由,朝廷禁止印刷有关策论的文字。
  所以如何对答策题,也变成了许多学子最为难的地方。
  好在并非是完全没有根据,对策依旧可以用四书五经上的言论进行回答,因为策题往往以崇古为善,用古与今的对照来说明问题,大部分再列举三皇五帝等等历史人物留下的著名事迹,再对目前的情况补充和解答。
  姜鸿所说的八个字,指的便是对策的要点。
  谢舒这段时间都跟着姜鸿学习时策,但姜鸿却很少真正地讲解时策该怎么作答,只是带着他分析天下大势,与古对照。
  渐渐的,谢舒面对一道时策想的不是它问什么,而是整个国家的现状以及问题,此时他哪里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呢?
  谢舒凝神道:“老师,学生明白了。”
  姜鸿微微点头,感慨道:“容展,为师教了你有半年的时间了,其实,半年委实太短暂了些......”
  姜鸿一顿又继续说道:“不过你令我很是意外,如今你算是学成了,接下来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姜鸿的语气平静,但在谢舒听来,却有千钧之重。
  谢舒深深一揖道:“老师厚望,学生必不会辜负。”
  他所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可每一样他都不愿意舍下。
  此去定当乘风破浪。
  *
  乡试之日如期来临。
  这日天刚过了五鼓,霜寒露重,远处不见天光。
  谢舒也到了考场,他手里拿着考试需要准备的东西,用盒子装着,等待检查。
  当谢舒一出现,许多人都忍不住朝他看去。
  谢舒身为金陵文社的文首,怎么不引人注目?要不是考场需要清肃,大家早就围在他身旁给他打招呼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不认得他,许多从金陵以外的地方赶来的学子不免好奇,此人到底是谁?等知道了谢舒的名字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做出创办金陵文社壮举的人!
  但也有人因此生出不屑之情,若是这人真如坊间传言的那么文才博学,又被大儒姜鸿看中,如何要沦落到和他们一起来这乡试呢?
  此时还有一道目光在暗处注视着谢舒。
  顾元科神情晦暗不明,这段时间,顾家再不像以前那么风光。
  上次南巡为了给庆帝修建行宫顾家本就拿出了一大笔钱财,而庆帝衣食住行又哪个不要钱,顾家于是从盐政库房里支取了一部分,原本这很容易便能抹平。
  但谁知道,顾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却换来的是庆帝临走前一番敲打,顾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笔缺漏便成了一块心病,既不能随意填上,又不能不补。
  顾钟于是只能每个月都只能补上一部分,如今外面便有传言甚嚣尘上,说是顾家如今只剩个空壳,外面的架子虽未倒下,但内囊却要用尽了。
  顾家在江南的声望大不如前,名头也不好用了,顾元科怎么感受不到其中的落差。
  而谢舒却从当初一介默默无闻,遭人耻笑的商户赘婿摇身一变,成为如今名满江南的金陵文社的文首......
  眼看着周围人都向着谢舒集聚,顾元科才收回目光,脸上却忽然露出一点笑意。
  这些天,顾元科一直在关注着谢舒,也调查过谢舒前两次乡试的情况。
  谢舒前两次落第,难道真是无人慧眼识珠吗?
  自然不是,这谢舒虽十六岁中了秀才,但并非天资卓然之辈,不过是有些聪颖才气罢了,再加上娶妻之后,心思也浮动了一些,哪里还能专心学业?
  如今谢舒成了姜鸿的弟子又如何?姜鸿再怎么厉害,可只有短短半年,谢舒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文社上......
  却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
  若文社之首在乡试之中连个好一点的名次都没有,那么江南文人又该怎么看待他?
  这文社越是给谢舒带来名气,反噬起来,也越厉害。
  谢舒真是成也文社,败也文社!
  只要等乡试结果一出,一切便分晓
  *
  很快,检查完毕后,谢舒找到自己的房间,将东西放下。
  每个考生都是单独一间屋子,从早上到晚上,整整一个白天都须得呆在房间里。
  好在考题并不算多,若是能够早点做完,也可以提前出来。
  等考试开始,谢舒拿到考题,和标准题型一样,经义三道,诗赋各一篇,论一章,还有三道时策。
  谢舒一目十行,大致看了看考点,发现经义都是文社曾经探讨过的,不禁微微一笑,接着又看诗赋。
  诗的主题以一句古诗“黄华如散金”为主旨。
  若是没读过此诗,难以领悟其中的奥义,只以为这句诗是描写秋景,黄华作菊花解释。
  不过实际上这是描写清明前后,春色景象。
  对谢舒来说,虽需要思量一下,但难度并不大,赋题则出自《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大意是讲述圣人的诚和明,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命题,不像前者那样具有误导性。
  谢舒心中有数,于是继续往下看去。
  试论取自《汉书》韩信列传:“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意思是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对韩信的才能感到惊奇。
  联系上文,可以得知此时刚加入刘邦的军队时,韩信不过是一名逃兵。出题者的用意不难看出,是赞赏萧何能够慧眼识英雄,发现韩信的才学。
  谢舒先写下一句破题“知所以图天下之势,而后可识天下之才矣。”
  至于时策谢舒略略扫过一眼,便放在一边了。
  ......
  出题的十多位考官半月前便已入帘,这些日子都住在贡院,什么事都不能做,直到判卷完成才能出去。
  这时见乡试终于开始,考官们已经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开始交谈起来:
  “不知道这一届的乡试如何?”
  “你们还记得上一届的解元王静没有,他去年会试也是中了,只是殿试么,差了一步,摘得榜眼,可惜了。”
  “哦?我们江南已经许久没出一个状元了,王静师从左然,也不成么?”
  “时也命也,状元岂是那么好出的?倒不如关心关心今日的乡试,那个叫谢舒的学生,你们可知道?”
  “你是说那个举办金陵文社的谢舒?我也正想说他呢......”
  闻听到“谢舒”二字,那位来自京城的主考官露出几分兴味之色。
  虽然远在京城,但这位主考官也听说过之前陛下南巡,看中了姜鸿如今的弟子,准备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却被谢舒拒绝的事情。
  原本,主考官也想不到自己这次乡试,能够遇到谢舒,毕竟谢舒的师兄吕朔早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状元。
  而这谢舒为何二十有一,还需要考取这乡试呢?
  再加上这金陵文社四个字主考官听起来尤为陌生,他一离开京城就直奔江南省的贡院,期间从未出过驿站,也不曾见过其他人,自然无从知晓什么消息,因此不发一言,洗耳恭听。
  这些人沉闷多日,现下打开了话匣子,一言一语,将谢舒如何一夜扬名,到后面举办文社的事情一说,个个都有自己的见解。
  年纪轻一些的还算开明,他们有的甚至还参加过文社,说起来的时候,仍觉得十分新鲜。
  这时,一个年长的老先生却露出不喜之色,他向来觉得这文社不是正统,谢舒还是秀才,拜了姜鸿这样的大儒为师,只知道整日群结集社,不免皱眉道:“此人有沽名钓誉、眩世炫俗之嫌。”
  老先生本就德高望重,他一开口,即便其他人心中有异议,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反倒是那位主考官含笑打了圆场道:“考试日落才结束,诸位大人要不先喝些热茶吧。”


第077章
  当天乡试结束后, 所有试卷经过糊名等等工序,送到各位考官的手中。
  今年参加乡试的人共有三千多人,可想而知, 试卷数量的庞大和驳杂。
  主考官虽然掌握着最后拟定名次的权利, 但试卷的批改却是由其他各位考官完成的。
  每个人负责的考题都是固定的, 一般情况下, 只以圈和叉作为是否通过的依据, 若是试卷答的极好,才会在旁进行批注。
  接着再将试卷整理出来,依照所获得的圈来排序, 所得的圈越多,便为佳卷。所有佳卷由主考官一一看过,来拟定最终的名次。
  批改经义的几位考官,今日心情不错。
  这今年的考生, 比往年好了许多, 尚少在经义题上出错的。
  经义不像其他题型那么灵活, 多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让考生阐释其义理或是默写文章。
  一般来说, 只要是考生学过四书五经, 都有几分头绪, 当然要答对所有的墨义经文, 还需得倒背如流其中的文字才行。
  今年三道经义题都不算刁钻, 但也有些冷门,看来今年的考生准备地十分充足。
  几个考官在经义题上,就没什么要批注的, 最多不过是看到谁的字不错, 写上一句评语罢了。
  批改好的试卷放在一边, 接着传阅到其他考官手中,批改下一类型的题目。
  如此一来,分工明确,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当然到了诗赋的环节,便有考官开始有所偏好起来。
  因为诗赋虽由于规矩准绳,声病对偶而受到局限,但也是最显现考生文采的文体。即便是应试之作,有时也不乏有耳目一新的诗作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此次诗篇是需要考生描绘春景,春色自古以来都为文人所喜,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还有少部分人不解题意,描绘成秋景,像这样的主题若是出了大错,便直接判一个罚落,只有等明年再来了。
  整整一日过去,时不时可以听到考官点评道这个“词采华茂”,这个“笔力坚实”,江南本就文人荟萃,兼这山水如画,诗赋盛行,古往今来,倒也寻常。
  忽然一位考官惊叹道:“此篇诗作结构严谨灵动,诗意明达蕴藉!律赋驱架典故,引用经籍,浑然无迹,咏物雅重,命词竣整,实乃上乘之作。”
  闻听此言,另外一个考官忍不住凑过来看了一眼,不禁深以为然,不过并未再说什么,而是继续批改下一篇试卷,毕竟诗赋作的好的人么,大有人在。
  如今诗赋所占的比重已经不断降低,说明朝廷取才渐渐重于实务,所以一般情况下,诗赋作的好的,即使榜上有名,也不容易在前列。
  见同僚这般反应,那考官深知其中的奥秘,只能遗憾地多写几个批注翻到下列作罢。
  过了一会儿,那边评改试论的也有入目之作。
  那位考官开口道:“此文文势简洁而气平和,清密而流畅,行文颇有古风,实在是赏心悦目,不知能否更进一步......”
  另一考官也在旁扫了一眼道:“这破题确实开门见山,十分精炼,只是昨日我记得也有几篇好文章,不见你如此夸赞。”
  那考官含笑不语,他还有一点未曾提及,此人卷面极为整洁,字迹清正,甚至无一个墨点,仿佛一挥而就,如何不让人惊叹不已,当下多写下几个批注。
  等到了时策那边又是另一番场面。
  这次评判时策的便有那位老先生,他年轻时心中抱负不小,很想有一番作为,只是时运不济,虽考中进士,但无奈官职一直不高。不过他曾经在位的时候也有一番政绩,对时策这块,一直有独到的见解。
  老先生并不喜欢太过浮艳的文字,他认为时策应以朴素为佳,言之大义,通晓古今,事必有据。
  因此向来有些严格,昨日批改了一天,也未曾遇到过让他完全满意的答卷。
  见诗赋和试论那边频频有佳作出现,老先生不免皱眉叹息,如今这些士子都不知世务,只钻研如何应试制举......
  接着,老先生取过一份试卷,目光慢慢落在第一道时策上。
  这一道时策考的是兵役。
  兵役历代都有,今朝实行的是征兵制,每个地方都有一定征兵的名额,当地满了年纪的青壮劳力都有可能被征走。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可以避免再出现前朝藩镇割据,拥兵自立的情况,极大地保证了国家的稳定性。
  不过这兵役对百姓来说十分繁重,朝廷也不堪其负,尤其是金陵等地,少有兴兵之用。
  而大部分考生并不能看到其中的问题。
  毕竟考生都无需兵役,一旦中了秀才,便免除了劳役赋税,又有谁能够真正体谅到百姓之苦呢?
推书 20234-03-12 :炮灰替身不想转正》:简介:(入库时间2022-03-12) 晋江VIP2022-03-07完结总书评数:2115 当前被收藏数:12823时涵逸穿成了替身文学里的炮灰受。原文里替身炮灰爱上了霸总攻,在霸总攻的白月光归来时不仅纠缠不休,还数次试图陷害,最终被霸总攻打断狗腿,送进了局.子。穿书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