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文理风

作者:文理风  录入:05-17

  那这就够了!
  而至于世家为什么喜欢用《易》而不是《千字文》来教孩子认字,林从这几日也想明白了,一方面是《易》有六千多字,比《千字文》字多,容量更大,二是如今科举考九经,易是科考内容,那既然识字哪本都行,那干嘛不选本科举考的,现在不仅能识字,还能把内容背下来,等到大了再由老师教内容的意思,准备科考,岂不是更方便。
  如此一来,《易》自然成为各世家启蒙的首选。
  其实这种教学方法,鲁迅的先生,就干过,鲁迅的先生就给鲁迅讲了,“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你只识字,别管意思,其他的,等长大再想)这事还被鲁迅他老人家写在书里。
  而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教学,其实还和语文这个学科有关。
  语文,是所有科目中分层最不明显的科目。
  在高中,曾有个打趣的说法,说高中语文老师是所有学科老师最难干的,也是最轻松干的。
  因为语文老师再努力,学生的语文也很难考到130,语文老师再摸鱼,学生的语文也不一定掉下100。
  再例如林从学校的早年一次月考,月考是高一高二一起考,题也各自组长出的,由于只是小考,试卷也很不规范,只写了《语文月考试题》,结果试卷印刷出来,高一高二抱错了,开考半个小时,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发现,一直等到做到古诗词填空题,高一的许多学生才一脸茫然地发现这十个空都没背过,众人才发现两个年级抱错试卷。

  而此前半个小时,高一做高二的语文题,高二做高一的语文题,丝毫没有任何不适。
  所以说和数学、物理这种模块清楚,依次进行的理科相比,语文这种学科,它是就这些内容,但它可以简单,也可以学得更深,研究的更明白。
  就像这《易》,小孩子时可以当启蒙书,用来识字,大一点可以学注释,进行理解,用来考科举,如果学得很精,也可以用来
  占卜。
  端得看你什么时候学,怎么用。
  想明白这点,林从对启蒙用《易》也很快接受,毕竟不就是个识字本么,用啥不是用!
  林从读了几遍,很快就会背,就拿着书走到药纵之身边,把书递给他,然后把刚才读的一段背下来。
  流利的背完,林从看到他家先生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已经会背,那今天剩下的时辰,你把背的这些抄写十遍,明天一早交给我。”
  “是。”林从应下,就拿着书回到自己座位上,打开砚台,开始研墨,准备等下抄写用。
  药纵之看到林从开始抄书,知道林从虽然年纪小,但能坐的住,用不着看着,就起身溜达去了隔壁,去接着看书了。
  于是屋里只剩下林从一个人。
  林从研好墨,开始抄写刚刚背的那段。
  林从抄的很认真,先是照着写了两遍,又默写了三遍,保证记牢了,就开始悠闲地练字。
  静谧的屋里,只有林从毛笔的声音。
  就在林从把最后一个字“吉”字写上时,一阵风吹过,窗外树上一个摇摇欲坠的枯叶随风而落,正砸到林从头上,然后落到那个“吉”上。
  林从愣住了,看着吉上的叶子,再抬头看了看窗外的树,突然脑中灵光一闪。
  他不是一直纠结着如何救李从审吗?
  如今这不就是现成的方法么!
  他因为年纪小,人小言微,就算他说什么,别人也不会在意,更不会认真听,只会当成小孩子的话,可如果他精通《易》,会占卜呢?
  人们往往不相信小孩子说的话,但人们却觉得孩子的眼睛更干净,相信孩子更容易通灵!
  就例如大人正在干什么事,小孩子突然说一句,大人心里就会嘀咕,觉得会不会是什么预兆。
  按照历史,现在离他后爹兵变上位,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并不能让他长大到别人觉得他不再是小孩子,但却可以让他借着一些知道的历史,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小神棍。
  到时,他不就能用占卜为名,提醒李从审大凶,然后让他避开历史上的兵变。
  只要李从审避开兵变,没有死,那以李嗣源对李从审的疼爱,再加上他嫡长子的身份,那妥妥地就是李嗣源登基后的太子。
  到时候他凭借对李从审的提醒,怎么也能在他后爹去世后,抱上李从审的大腿吧,说不定,到时凭借着他这“占卜”的本事,他还能弄个国师当当呢!
  想到这,林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觉得这个方法十分可行!
  于是,林从放下笔,把书卷了起来,准备拿着到隔壁书房去找他家先生速成一下,方便以后适时展现自己的“占卜”天赋。
  在去隔壁的路上,林从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树。
  古有牛顿被苹果砸中悟科学定理,今有他林从被树叶砸中悟玄学用法。
  果然,脑袋这家伙,得砸一下才更容易开窍!
 
 
第30章 如何只要完善的玄学理论!
  药纵之最近很开心, 他没想到自己随手收的学生,竟然是个十分聪慧好学的。
  之前学习论语时,才不过几日, 林从就学完一整卷, 药纵之也只是觉得这孩子挺聪明的,可也仅限于如此, 毕竟论语比较简单,小孩子又学得比较浅, 只是会读会背就行, 世家不少孩子,还未入学,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
  但到了学《易》,药纵之就发现, 这孩子, 是真聪明。
  虽然一开始对学《易》有些不情愿, 甚至表现的很抗拒,可等真学了, 就学得非常快。
  一篇几十字的卦,按照他的想法, 怎么也得带孩子读两三遍,孩子才能磕磕巴巴的念下来, 可等他教李从林时, 只用读一遍,再让李从林读,他就能看着书正确读下来。
  药纵之想起之前自己教的李府其他孩子, 他领读七八遍, 一群孩子还是磕磕巴巴读不下来, 他后来干脆气得一句一句教,可即便这样,他教完,再回过头来让他们读,他们还是读不下来。
  每次药纵之都有一种自己教了也白教的感觉。
  而如今,药纵之教林从读一遍,林从就能完整读下来,并且还读的十分正确,药纵之对此简直老泪纵流:
  这孩子也忒聪明了吧!
  而且更让药纵之欣慰的是,李从林这孩子不仅聪明,还十分好学,每天不仅十分认真完成功课,而且还善于思考,常常来找他问问题。
  所谓圣人言“学而不思则罔”,这样聪明又努力又善于思考的学生,他还有什么不满意。
  药纵之正惬意的摸着胡子看着书,林从捧着书进来,“先生,林儿又有不懂的地方了?”
  “来,拿过来给先生看看。”药纵之很是习惯地接过书,开始给林从讲解。
  只是讲了几句,药纵之就停下,有些疑惑地嘀咕了一句,“你最近问的问题,怎么都是关于卜筮的?”
  药纵之想起前几天林从问的是卦画怎么看,后来又拿着刚学过的卦象问是什么意思,现在又拿着今天学的卦象问他怎么用于占卜。药纵之回答了几次,才发现林从问的都是占卜的,而不是简单的字词怎么读。
  “易不就是为了卜筮么?”林从装作疑惑地问。
  药纵之听了笑了,摸摸林从的头,“你还小,只要识字会背就行,不用学得那么高深。”
  “可是林儿不觉得高深,反而觉得它很有趣啊!”
  “你听得懂?”药纵之有些惊讶的看着林从。
  林从点点头,“先生讲的很明白。”
  药纵之听了很是诧异,虽然世家有不少孩子都用易来启蒙,可很少有孩子懂易,毕竟它里面很多句子晦涩难懂,大多数孩子也只是背背,压根不会去问,就算问了,也不一定听得懂,更别说觉得有趣了。
  其实不止对孩子,对于大人也是,要不是科举要考,儒生其实大多也不是很喜欢学它,毕竟子不语怪力乱鬼神,所以儒生一般也只是把它当做普通的经史读,背背句子,看看注释,能默写,能用来作文章,这就够了,还真没几个真心觉得它有趣的。
  当然一时兴起照着书上来一卦的是不少,不过这只是好奇,和听得懂,觉得有趣没多大关系。
  而且占卜这事还要有天赋,也不是只有兴趣就行的。
  这也是天下读书人都读《易》,却也没几个占卜大家的原因。
  所以药纵之对林从听得懂还觉得很有趣十分诧异,难道他的学生不只是天资聪慧,还对这个有些天赋?
  于是药纵之在下次上课时,领读完,就忍不住解释了一遍,又说了一下怎么用于占卜。
  药纵之是个书虫,平时涉及书籍很广泛,虽然他自己也不会占卜,但理论只是还是很充足的。
  这正是林从想要的,做老师的一般有惜才的毛病,学生有点天赋,老师只要有能力,一般就想给发展一下。
  于是,在药纵之加餐式教学下,林从用了两个月,不仅把《易》整卷读、写学会了,还把《易》中的卜筮大体弄明白了。
  其实《易》之所以成为后世玄学代表,特别高深,除了它本身书就是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框架比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典籍,它三部丢了两部。
  林从也是听了先生讲,才知道《易》其实应该是三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并且《连山》《归藏》是前身,《周易》是对前两部的总结归纳。
  但《连山》《归藏》在汉朝时就丢失了,后面朝代虽然时有人声明发现了,可并不能辨别真伪,留下来的只有《周易》,这就像做物理实验,本来人家有实验演示,有做出来数据,最后才是总结的公式,结果一场意外,前面两个都丢了,甚至做实验的人也消失了,就剩最后公式了,你看着公式,你知道它怎么来的?
  因此《易》的难,未必是它本身多么玄奥,而是它丢失的太多,本来就是个残卷,再加上当时著书用的文言文,字特别少,自然就越难看懂。
  所以它只能越来越玄。
  不过这对林从来说不是问题。
  别人是从卦象推结果,学得不精,天赋不行,就会导致推不出正确结果,占卜不准,那自然是很大的问题。
  可他是先知道结果,再去凑推论条件,那自然是大家越不懂,越不容易听出其中逻辑推理问题,只能听结果对错。
  所以反而有利于他。
  于是,林从开始拿着刚学完《易》开始造自己玄学理论,别人是1+1去推得几,而林从,是如何用数字,凑出2,很快,林从用排列组合凑出了“凶”“吉”两套理论。
  简单的说:就是林从拿三个铜板,放在竹筒,摇一摇,然后一倒出来,三个铜板假设是“正”“正”“负”,那林从说A理论,就得出“大凶”,说B理论,就得出“大吉”。
  创造好理论,林从就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尝试。
  林从选得对象是他的大姐李宁,几个月前,他大姐又怀上一胎,鉴于他大姐李宁和石敬瑭前三个都是小子,还有个侄子石重贵,他大姐现在心心念念想要个闺女,而林从当年翻过石敬瑭的资料,这胎怀的应该正好是他唯一的闺女,他的长女长安公主。
  ……
  正院
  曹夫人和李宁母女俩正在一起做小抱被,王氏领着林从进来。
  “姐姐在忙呢?”王氏笑着说。
  曹夫人笑着指着床上的小抱被,“你来了正好帮我缝几针,眼睛大了,都快看不清针了。”
  王氏女红不错,听了就把林从放下,笑着接替了曹夫人的位子,曹夫人过来看着林从。
  王氏一边和李宁做着小抱被,一边问李宁:“小衣裳都准备好了么?”
  李宁回道:“有他哥哥们留下来的,洗洗再用就行。”
  王氏说:“那怎么行,总得做几件新的,再说那些旧衣裳都是男孩子的,你这胎要是个闺女,可没法用。”
  李宁看了看肚子,有些丧气,“前两天我叫娘帮我摸了,又是尖尖的,只怕还是个讨债的。”
  “说什么呢,不生出来,谁知道男女,”王氏说着,笑着问林从,“林儿,你说你大姐姐肚子里怀的是小外甥还是小外甥女?”
  王氏只是随口一说,时人常有问小孩子肚子里是男是女的,觉得小孩子说话很准。
  其实林从只要一句是小外甥女就行。
  算是讨个口彩!
  可林从却精神一震,是时候,让他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第31章 如何炒作名声
  林从从曹夫人怀里出来,脆生生地说:“娘,你是问大姐姐肚子里小宝宝吗?”
  王氏笑着说:“是啊,林儿来说说,你大姐姐这次是要给你生个小外甥呢还是小外甥女呢?”
  林从歪着头看了看李宁的大肚子,一拍手,“那我算算!”
  然后林从就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小巧精致的紫竹筒,拔开竹筒,倒出三枚干净的开元通宝。
推书 20234-05-16 :被献给偏执太子后》:   《被献给偏执太子后》作者:三钱空青  文案  姜沐璃被昌陵侯世子献宝似的送入东宫。  众人皆道她命好,太子谢缚辞心性清心寡欲,却对她百般宠爱。  可只有姜沐璃知道,其实她在刀尖起舞。  她有一个秘密,一个被太子知道后会让她跌落尘泥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