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当名士[古代架空]——BY:五色龙章

作者:五色龙章  录入:08-04

  肯抛下这些去从军的, 多半是达虏旧有国仇家恨,立志报国的义士。
  宋大人虽然心疼人才流失, 但保家卫国也是府里一直宣传的大计, 难得出了这些义士, 正可当作投笔从戎的典范宣传。什么采访、报道都赶紧安排上, 男作者不够就去请女作者, 原先用过的女作者不方便就临时请女学生……
  带着画匠,不必个个儿画回细致的肖像,也得画个有神韵的“脱产从戎”合影图!
  这一期的汉中经济报又加招聘广告、又加征兵启示, 多添了四版内容,还是六文钱一份。底下州县、邻府邻省,乃至远处来进货的书贩子度着这回的报纸划算,都多进了几十百份。
  朝廷远征大胜,周王殿下亲笔题词庆贺;贤士百姓争相投军报国,汉中知府宋时主持立春庆典并发表重要讲话;佥都御史桓凌莅临会议并表示支持……
  这些消息便随着薄竹纸油印的报纸传遍各地。
  这汉中经济报不光便宜,报上还有专栏,每天都刊些名家诗文、史书故事、小说话本、农事要诀、天气记录、科举点拨……全面满足男女老幼各色读者的需求。
  哪怕是迟几天的报,也有不少人愿意买来看。
  尤其延绥、榆林一带,是前陕西巡抚杨大人理边事、设工厂炼石油的地方。因杨巡抚好看报,这两处地方虽偏僻,报纸倒一直卖得不差。如今杨巡抚虽不再担任陕西巡抚,地方上看报的习惯却留下来了,书店里别的或许有缺,但汉中经济报一定是期期俱全。
  杨巡抚在日,哪天有汉中经济报运来,都要叫人买一摞回去慢慢看。
  如今杨巡抚离了他们榆林,到关外做监军,还平了虏寇,再不能叫人来买报纸,可他的大名却还在报上日日刊登。巡抚衙门外那间书店掌柜也还习惯地替他留上一份报纸——哪怕杨巡抚家人以后不再来买报,他也要留着,待将来年纪大了还可以告诉儿孙,他曾经卖过报纸给陕西巡抚、平虏名臣杨大人。
  这报纸上还有周王殿下夸赞杨巡抚知兵善战的报道,他也叫人在门口高声读了几遍。
  夸他们杨巡抚的,他们这些治下百姓也与有荣焉。
  门口念报的声音犹未歇,一道着鲜明大红胖袄、白色毡帽,士卒打扮的身影便踏入店中。外头听报纸的人多,店里买的人却不多,叫他这么一闯顿时冲开,将那士兵的模样露在掌柜面前。
  那掌柜正与他朝相,一眼认了出来:“这位大哥莫不是杨大人身边的……”
  那亲兵朝他点了点头,十分温和地一笑:“不想咱们王师凯旋的消息传得这样快,汉中府的报纸上都报了这消息了。”
  他来得正好,这份报纸报的正是他们的大胜,那就都给他包上!除给了给他们侍郎大人的,再在兄弟们中间分一分,让大家都看着高兴高兴。若还有他们大人出关以后的旧报纸也都要了,大人想补看前头的要闻。
  掌柜听着这士兵是杨大人的人,又是从关外打了胜仗来的,自是满心钦敬,连忙安排伙计倒茶、上茶点,自己回去收拾报纸。
  不光人家要的这份,凡书斋里有的都尽量多包了几份。更早的店里没有,他便将自己收着打算传家的那套也都取了来,亲手递与那军士:“既是大人要看,定是看的出国家大事。这是小的自家珍藏的,便请老哥都拿去吧!”
  他受汉中那些文人义士的爱国情怀感召,连钱都不想要,那亲军却是杨大人调教出来的,不肯白拿百姓的东西,终究还是给了银子。
  回到大军临时驻扎的凉城后,还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杨大人。
  大人如此受百姓爱戴,说是为大人买报,那商人竟也不要银子,还拿了自己藏的报纸出来,可见他们大人这些年抚民理政的功绩之厚,在百姓中的声望之高。
  杨大人听了也自欢喜,谦虚道:“那是百姓高义,你不见汉中的百姓还争着投军报国么?”
  报纸上画着百姓争相投军的大幅图画,后头还有几篇本地处士投笔从戎的“专人采访”,是本地女名士写的稿子,文风比男子更为细腻生动,字字传情,看得人老眼酸楚。
  他们在外斩头沥血、为国厮杀,能换得朝廷旌扬奖赏,百姓全力支持,也不负这身热血了!
  杨荣将这一期报纸细细看了几遍,小心折好,收到自己的书箧里,又从亲兵那里要了几份新的,分与齐王和几位将军、副将共赏。连他从汉中带出来的周镇抚,他也挑出了专报汉中征兵的那一版,让他看看他离开后,汉中卫在后来的镇抚和当地百姓心中成了什么样的精锐之师。
  周镇抚也和杨大人一般眼热鼻酸,又不好意思在上官面前露丑,便告辞回去,躲在帐子里细看。
  杨大人还给成国公他们分了报纸,这几位将军与汉中原无渊源,心态自然不同,看着那些彰王师功勋的文章只觉得欢喜。他们大胜归来,尚未得朝廷表彰,便先看见周王夸奖,又得百姓真心爱戴,真是前所未有的痛快,各拿着一沓报纸就不撒手。
  唯独齐王看着头条上大大的“周王”二字,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这篇文章里夸他夸得还挺卖力,说他自小有侠义胸襟、平虏安国之志,苦读兵书、勤练武艺。又说他爱兵如子、虚怀若谷,肯听名将指挥,不以皇子身份骄人。
  ——就连这场大胜里也有他几分功绩。
  也不知是他皇兄的心声,还是有幕僚打稿,叫人照着写的……
  齐王自知这场征战他被护得严严实实,是真不曾亲手取过一个人头,立过半分战功。除了辅国公他们预判敌军走向,埋设飞雷炮时许他观看,只要敌人一进视野,便都把他挡在人墙后,拿着望远镜都看不清敌军的模样。
  大皇兄怎会这么讲,他那些幕僚、属官、妻舅们怎么也不拦他,就让他写了?
  他们难道都没想过,他是个成年皇子,外祖家又操掌军事,他自己也立了战功,以后就会是大皇兄夺嫡的威胁吗!
  这是觉得他不敢争还是不能争!
  齐王想起自己这些年为在圣前立功争宠付出的心血,再看这整版光风霁月、兄弟情深的头条文章,额角一阵阵发胀。恨不能直奔汉中,当面质问周王——他认认真真地夺嫡,做兄长的岂能这么不上心!
  齐王心头五味杂陈,甚至有点委屈。
  好在当今天子是位明君,对儿子也不偏颇,不久便派礼部使者加急赶到边关,封赏次子与诸公侯将士。
  当先封的便是齐王,不单加俸、赐宝,更加了封号:“加皇二子齐王为大将军王,随军参赞军务。”
  望齐王受封后仍保持如今的谦冲勇毅之德,为朝廷争胜,为圣上解忧。
  ——大将军王!
  《九龙夺嫡》里的大将军王!
  这本书是太祖少年时所作,是皇室秘藏,外头极少有流传的。但毕竟是太祖所著,他自然是读过的,也知道其中每个皇子的下场——
  父皇这是在敲打他吗?
  唯有踏踏实实为国敛财的才能夺嫡登位,打仗的就被支出西北,与皇位无涉?
  那还不如封个侠王,好歹是四皇子爱弟,后头又掌了一半国政,权倾朝野……
  不,不能这么揣度父皇的爱子之心。父皇若要敲打他,只说他于战事无益,把他召回朝不就得了,何必封爵?
  仔细想想,那书里的十四皇子并无封号,直接封了大将军王,十分不伦不类。而他却是以齐王的身份受封,原先的亲王封号仍在!且之前他无参赞军事之权,如今有了这个将军之号又能参予军事,这分明是父皇加恩,他又何必吓唬自己?
  齐王心旌摇荡,胡思乱想着,头也不抬。传旨的考功司郎中姚圣连唤了几声“殿下”,总算将他唤回神来,将手中圣旨卷好递到他手里。
  他颔首称谢,姚侍郎见他正常了,以为他方才太过欢喜,走了神,怕他醒过神来尴尬,便有意说起别的事化解:“殿下这封仪还是魏王殿下亲自安排的。当日三殿下听说边关大胜,便主动进宫求来了做封赏仪注的差使,足见两位殿下棠棣情深。”
  三弟主动求的差使……难道是三弟给他求的这封号,好妨他的运势?
  齐王一双眼几乎瞪成了水杏,强捺情绪问了姚郎中可有这事。
  姚郎中不知究底,只摇摇头道:“这封号自然是陛下赐的,哪里有弟弟为兄长讨封的?陛下闻知西北大捷后,欢喜得立刻命六部拟封赏,唯有殿下的封号是陛下当场钦赐的——
  “这‘大将军王’是圣上为慰殿下辛劳,彰殿下功绩而封的。我朝自太祖龙驭宾天后极少对草原用兵,更不必提收套北之功,如今除殿下外还有谁有这般战功,可称大将军王?”
  是啊……
  那本书又不是人人都看,更不是人人听见个名字就把他堂堂皇次子齐王的命数往书里人物身上套。
  只看“大将军王”四字原意,可不就是最匹配他这将要荡平虏寇、封狼居胥的名将贤王身份?
  他慢慢露出个笑容,向姚郎中道:“大人替我上覆父皇,我必不负这‘大将军王’之称,开春后便再入草原,尽灭虏酋,还报父皇一个天下太平!”


第252章
  一道圣旨,齐王便成了大将军王, 其余诸将也有加衔、加俸, 京里还拉来了御赐的金银酒肴, 足酬他们这场战功。
  可随着圣旨来的不光有封赏,还有一道就地安顿内附虏部的难题。
  据说是三位阁老建言, 要将虏部如同关内百姓般安置起来,而不像前朝那样给划定草原,以为边外戍卫。
  ——阁老们的意思, 如今西北未靖, 放这些牧民在关外草场游荡, 万一渗进了虏寇探子,或是这些人又兴反叛之心, 容易坏了西征大局。
  再者这一部不过数千老幼, 光居住占不了多大地方。给他们盖起房舍, 再于附近建个汉中经济园那样的工坊区, 叫他们在彼处做工换钱,从关内买粮食布匹, 足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了。
  那空下来的大好草场, 不久便要有太仆寺少卿来划建马场, 给大郑骑兵养出万千良驹来。
  三位阁老这般打算, 圣上也觉得好, 便把这安置边民的重任交给了次子。
  这安民之政,几位将军都不大擅长,便将目光聚向齐王与杨监军:“殿下在京时参办过经济园, 管过干系着满城百姓生计的大业,想来这些小事随手便可安排的。杨大人又与汉中府交好,凉城有什么缺的东西,大人去一封信不就跟宋知府要来了?”
  杨荣捋着清须,微微颔首:“我在榆林、延绥等地建石油厂,便是宋知府派人看着建起来的。他们都不用砖石泥土,而是以竹筋水泥预先砌成板子,到建房时用竹棍串起来,浇上水泥,转眼便是一间敞阔的水泥房。”
  这房子盖得既快又便捷,只是听说不能长久,几十年以后就要加固、要重建。不过这些牧民长年住的是低矮透风的帐篷,给他们盖了保暖的水泥房,只怕将来叫他们搬走都不舍得了。
  几位将军都笑:“可不是,在草原上住了这几个月帐篷,能住进凉城的砖房里,睡着火炕,便觉得房子又干净又阔大,比前些日子在帐中围着火盆而坐,直如天上地下了。”
  先给他们安置进正经房舍里,再有逐日领钱领吃食的地方,人心就定了。将来到这房子能坏的时候,只怕这归附的边民早过得和汉中一般富庶了,还怕翻建房子么?
  说起兴工业,给这些人安排工作,众人倒都十分有信心:“有齐王殿下在,不过易事尔。”
  唯有齐王自己知道自己当年办矿山时搭进去了多少银子,那银子不光是他王府里,连他母妃和外祖都跟着往里搭人搭银子。
  那还是在京里,他至少知道矿山在哪儿。如今在这边外军镇,满目草原的地方,他从哪儿挖个煤矿、石料矿出来?
  指着他还不如指望杨监军,把这些人都挪到榆林挖火油去。
  齐王向来心思坚定,虽然众人都把他捧成了济世安民的贤王,他自己却还把持得住,回去就给父皇写请辞折子,又给远在汉中的皇兄写信,请他派人来安置这部牧民。
  反正他是“大将军王”,只管打仗就够了,别的就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姚郎中将齐王与众人书信谨慎地收进怀里,带着侍卫急匆匆奔向汉中。
  比起天寒地冻的凉城,汉中此时却已有了几分春天的气息。田间新草未绿,但房间屋后总会斜插出几枝腊梅;透过富庶人家的玻璃窗,却能看见一盆盆金盏银台的水仙、清幽雅致的兰花,舒着碧叶开在窗台上。
  到得周王府中,这春意便更浓了。
  不光有庭间寒梅、案头盆花。姚天使宣旨、分信之后,留下陪周王用膳时,席间上的更都是冬季难得的蔬菜,清鲜无比——
  哪怕在京城里,这个天气也未必吃得着这么多新鲜菜蔬。
  姚郎中吃得惊艳,感叹道:“汉中这土地真与别处不同,难怪能种出这样多祥瑞来。”
  周王笑道:“这也不是土地不同,又有暖房,更兼我们这里宋知府擅长农桑,所以冬天也种得出各色菜蔬。”
  宋时在桌上做陪客,闻言赶忙谦虚:“这都是前人的经验,我不过擅于总结罢了。”这辈子不要提,他上辈出生时,这些发明化肥、农药的专家都已是前人了。
  姚郎中笑道:“是了,下官只顾着杨大人要我托付宋大人,帮他们想些举措安置内附的鞑靼部民之事,一时竟忘了桓大人当年代宋知府献嘉禾的场面——”
推书 20234-08-02 :将进酒[古代架空]》:简介:(入库时间2019-08-02)晋江VIP2019.08.01完结总书评数:100336 当前被收藏数:107867 浪荡败类纨绔攻vs睚眦必报美人受。恶狗对疯犬。中博六州被拱手让于外敌,沈泽川受押入京,沦为人人痛打的落水狗。萧驰野闻着味来,不叫别人动手,自己将沈泽川一脚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