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的下水道有石头打造的篦子过滤垃圾,天天有人清理即可。
如果是宫里的话,估计就不成了,那下水道出入口估计有不少御林军守着……冬天还好,夏天的味道简直没法儿待着。
成康帝想了想:“好吧,现在宫里头的情况还好。”
他也知道不可能让人进宫挖什么下水道。
所以这事儿就过去了。
然后成康帝就问了一下昭亲王府的情况,库房充盈,粮仓满的,还有个平南王在府上借住。
成康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问赵仁河:“你就在这里借住了啊?”
“小臣不打算在京里头放什么别院了。”赵仁河苦着脸道:“以前京中设了一个别院,结果一家子下人,十几口子,在京中依仗王府的权势,欺压良善,肆意妄为,气的小臣连房子带人都处理了。”
“这件事情朕听人提过。”成康帝点了点头。
其实当时的平南王府别院的下人也没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关键是他们也不敢,因为平南王不是本地的啊,平南王府在南边,极少数有机会进京。
也不会给他们撑腰什么的。
所以他们啊,就是开了个当铺,以平南王府的名义,实际上是他们家自己倒腾的买卖,赚的钱就养活一大家子人,偶尔欺男霸女,也是欺负的老百姓。
但是他们家有好几千两银子的存款,以及买了两家下人伺候自己,这就过分了,本身就是下人,真当自己是主子了啊。
“所以小臣也不要设个什么别院了,就在昭亲王府上叨扰好了,大不了我给他倒腾点新鲜玩意儿。”赵仁河乐呵呵的道:“小臣对京里不熟悉,有几个同窗好友帮衬着,慢慢来吧,地皮小臣已经买好了,行宫今年就盖上,冬日里,您就能去泡泡温泉,吃吃青菜了。”
“你说的是小汤山?”成康帝来了兴趣:“那里有温泉?”
这个时候的小汤山还是当做皇家猎场来看待的,其实每年都没人去打猎。
“是。”赵仁河笑着道:“那里有温泉,好好地建设一下,小臣在东北也是这样,找了一个温泉庄子改造一番,一年四季都能吃的上绿叶子菜!”
看成康帝来了兴趣,赵仁河更是加了一句:“还有瓜果之类的东西。”
这可是说到了成康帝的心头上:“那你好好的盖,如果做得好,冬至那一日,朕去行宫。”
冬至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节气,如果成康帝去了行宫泡温泉,这等于是打广告,免费的广告啊!
赵仁河立刻大喜:“小臣冬至那一日,恭候您的大驾!您放心,到了那一日,绝对不给您丢脸。”
他这样恭维成康帝,其实李钊有些心疼,他知道小河不是那样谄媚的人,但是为了他,小河要讨好成康帝。
心里不舒服的很。
更想着日后绝对不让小河讨好任何人。
成康帝更是被哄得开心,在昭亲王府用了晚膳,这晚膳可就比早膳丰富多了,十个碟子八个大碗,有青菜也有肉类,这才是一个亲王该有的享受。
吃过了晚饭,天擦黑,华灯初上。
今天是正月十六,花灯正月十八才会撤下去。
他们还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成康帝出行,自然前唿后拥,加上李钊跟赵仁河,这一伙人动辄二三百号,其实到哪儿都是很显眼,无奈京中权贵云集,这样的队伍倒是有好几个,
都是拖家带口出来逛花灯的,内城的治安还是不错的,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御林军的人在巡防,五城兵马司的人也在各个城门口严防死守。
平民百姓是不可能进入内城的,只有官员及其家眷可以。
但是小官小吏的谁会来内城游玩?虽然知道内城有不少好灯,但是为了安全,他们是不会来的,能在内城游玩的只有内城的居民。
李钊是个无趣的人,他陪着赵仁河逛花灯,还能有点心,对于自己的皇帝父亲,他就没那个情绪了。
赵仁河看着这样不行啊!
将李钊扒拉开,自己顶了上去,他以前酷爱旅行,见过不少带旅行团的导游,当时要不是他太喜欢宅生活,真的要去考个导游证,整天带着人出去玩乐了。
可就算是这样,他也对一些导游的规则记住了七七八八。
以前没有机会用,现在可好了,他可以实践一番。
于是,队伍的成型是这样的:成康帝身边,有两个人,他最信任的大总管,魏潇,魏公公。
而另一边则是平南王赵仁河。
身后跟着的是自己的九儿子,昭亲王,李钊,板着脸,跟这个时候的气候一样冷。
然后是周围围了两圈的便衣禁军,贴近这个圈子的是便衣的御林军。
外围有暗中保护的暗卫,还有身后跟着的便衣内宦,以及几个婆子,几个打扮成丫鬟的宫娥。
赵仁河指着一盏走马灯,跟成康帝介绍:“看,走马灯!”
“这个,有什么不同么?”成康帝看了看,这盏走马灯,做工精致,上头的绘画也很不错。
“走马灯在秦汉时期啊,称为蟠螭灯、在唐朝呢,叫仙音烛和转鹭灯、到了宋朝啊,就叫马骑灯了,乃是一种特色灯具,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使用。具体的原理很简单,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你是说,这灯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成康帝吃惊不小:“朕……真以为是宋朝之后才有的走马灯。”
“不是哦!”赵仁河是正儿八经看过“中华灯笼展”的人,而且不止一次:“晚辈一开始也是您这样认为的,但是查阅了汉朝的《西京杂记》里,就有走马灯的记载。”
“是吗?”成康帝让魏潇记下来:“回宫找一找这本书。”
看来他是要看一看才会心服口服。
“由于走马灯仿佛几个人在你追我赶,也用来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赵仁河又压低声音道:“听说在东瀛传统文学中,走马灯是夏季的季语。”
他提到东瀛,成康帝就恢复了一个帝皇的角色:“如果明年没有十倍进贡,你只管出兵讨伐就是,朕给你做主了。”
赵仁河立刻就乐了,上前跟摆放走马灯的摊位摊主猜谜语,他猜中了走马灯上悬挂的灯谜,这走马灯就是他的了,他不拎着,而是转手给了成康帝:“这是晚辈孝敬您的!”
成康帝真的提着这个灯笼走了挺远呢!
李钊看了看,从成康帝身后伸出手:“儿子替您提着,怪沉的。”
这灯笼做的非常精致,但是精致就意味着很大,很沉,看着漂亮其实全都是真材实料。
“好,你提着。”成康帝将灯笼杆儿交给了李钊。
前头赵仁河又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快点过来,这里竟然有捏面人的,我们一人捏一个,不,一人捏俩。”他兴奋的跟捏面人的手艺人道:“给我捏个孙猴子造型的。”
368后宫大换血
368后宫大换血
当然,他这个要求,被李钊无情的拒绝了:“按照我们现在的模样,捏!”
成康帝乐的不得了。
“您今日出门是赶上了,前头就有走百病的地方,我们去走走。”赵仁河捏完了面人还有事儿,他说话一套套的:“正月十三上新灯、正月十四新春亮、正月十五元宵夜、正月十六走百病,我们也去走走百病,今年都要健健康康的啊!”
有赵仁河在,就不愁不热闹,一大群人拎着个花灯,跟人去走百病,还去内城门口摸了城门钉,据说摸了城门钉之后,人就会健健康康的像城门钉子一样坚固。
以至于,城门钉被众人摸的都发亮了。
城门口聚集的人很多,五城兵马司的人算是倒了血霉了,这些都是达官显贵,谁都得罪不起,又不敢掉以轻心,忙活了一身汗出来。
成康帝也被赵仁河挤着去抹了一把门钉,摸完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还真是头一次这么干。”
“您要是能让人摸一摸家里大门上的门钉,那可真是……。”赵仁河挤眼睛,小声的跟成康帝道:“皇恩浩荡啊!”
“明年,明年一定!”成康帝想象了一下,皇宫门口,皇亲国戚们这样的摸大门钉子,顿时就笑的乐不可支了起来。
或许是很开心的关系,赵仁河还拉着成康帝跟李钊父子俩,去吃了炸元宵,还买了冰糖葫芦,更是在送成康帝回去的时候,给他买了两只卤鹅拎着:“出来一趟,不能空手回去。”
这一晚,成康帝心情好好的回了宫,但是等他走了之后,赵仁河揉了揉自己的脸:“都要笑僵了。”
“以后不用理他。”李钊心疼的看着他:“我们光明正大的争。”
“我知道。”赵仁河根本没听进去。
俩人回到昭亲王府,洗漱过后,刚要就寝,赵仁河就道:“你去书房水,或者我回我那个院子里睡,再来一次突然袭击,我们就惨了,被堵被窝什么的,简直不能忍。”
他们还没有能力,将关系大白于天下。
“不用怕,他不会再来了,这次已经是冒险。”李钊却太知道他那位父皇了。
为什么父皇一次都没有陪母后回过娘家?就是怕啊!
怕被行刺,怕被下毒,怕被暗杀,各种怕的不得了。
这次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来了,只有这一次,没有第二次。
“真的?”赵仁河也不想跟李钊分开睡。
“真的,放心吧。”李钊道:“有了这次经历,府中也有相对的安排,不用分开睡。”
他舍不得也舍不得跟小河分开。
俩人老实的上了火炕,果然没有分开睡。
而第二天是正月十七,新年还得继续过。
正月十八,乃是“送灯”的日子。
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三吃圆子,圆子代表团圆;到了正月十八,团聚的人儿回归工作,在这天吃面取面条”长”之意。
隐含两个含义,一是祈盼健康长寿,二是希望离家的人经常回家。
俗话说得好啊,“正月十三上新灯、正月十四新春亮、正月十五元宵夜、正月十六走百病、正月十七请客来、正月十八落灯面、正月十九准备好、正月二十动身了”。
意思是说,一般情况下,老百姓们,都是正月二十以后,年就真正过完了,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就得起程上路,种田的也开始忙碌田间农活,以至“上灯圆子、落灯面”的文化便应运而生。
人们特别重视元宵、这“年”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试图将已淡去的年味儿挽留,让外出的人们恋家眷口,不为外面景色所迷。
所以正月十八的最后一晚上,有人就会在灯下吃面条。
而且这一晚花灯特别亮,点一晚上都不熄灭的,赵仁河就拉着李钊,根本没吃晚饭,就上街了。
他还就买一碗面条,跟李钊分着吃:“这样我们能吃好几种面,不然一碗吃饱了,我哪儿有肚子装别的面条啊?”
“好。”李钊就低头吃面。
赵仁河闹腾的吃完刀削面,就去吃抻面,吃过了抻面,吃打卤面,吃过了打卤面,就跑去吃人家的鱼儿面……。
晚饭吃的非常舒坦,都是面,各色面。
过了正月十八,成康帝没急着处理朝政大事,而是处理了自己的后宫,贵妃、德妃和淑妃,都被贬为美人,打入长门宫,跟原来的皇贵妃作伴去了。
而她们的儿子,包括庆郡王在内,一口气贬了贵妃所出的敏郡王、德妃所出的宁郡王、淑妃所出的庆郡王三个儿子,都成了庶人,圈禁在宗人府,连郡王府都不让他们住了,待在宗人府里头,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赵仁河看到这样的处理方式:“宗人府里有专门囚禁的地方?”
“那不叫囚禁,叫圈禁。”李钊告诉他:“宗人府后院,有好几个小院子,那里的院墙高达三米,厚度一米半,只有一个很小的门,可供一辆马车出入,里头房间很多,但是都很小,宗人府只提供吃喝穿,取暖的柴碳,剩下的就没了,在那里饿不死,渴不着,不会有人虐待你,但是也没人关心你,活着就跟猪一样,唯一的好处,就是长胖了不会被拖出去宰了。”
赵仁河想象了一下,四四方方的天空,周围的高墙,每日除了吃就是睡,没有任何娱乐,女人孩子都在身边,外面什么样都不知道,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儿?
这可真是“生不如死”。
但是没等出了正月,成康帝就大封后宫。
贤妃进位为贵妃,赏赐白银三千两,赤金镶宝石头面一整套,代掌凤印,理六宫事宜。
曾经的贤妃,如今的贵妃,是六皇子敦郡王的生母,敦郡王是现在名义上的长子了,其他人都完蛋啦!
而贵嫔进位为德妃,她是七皇子荣郡王的生母,赏赐白银一千两,赤金镶珍珠头面一整套,协理六宫事。
德嫔则进位为淑妃,她是八皇子诚郡王的生母,赏赐白银一千两,赤金镶珍珠头面一整套,协理六宫事。
金美人则越级进位为贤妃,她是宫里最小的皇子,十皇子的生母,同样得到了白银一千两的赏赐,但是却没有协理六宫事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