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穿越 二)——俺也试试

作者:俺也试试  录入:04-10

叶铭又要起身,说道:“我原以为只是利用元军攻城之时,现在看来,常州之险愈甚。我这就去常州!”

李越一把按住他,低声说:“不可!不能做任何会让敌方警觉的事!”

叶铭说:“我一人前往!”

李越拉住他不松手,摇头说:“这里还要你帮忙呢。”他看着其他几个人,小声说:“别担心赵宇,那个人不同一般。敌方登城后,他能顶住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我们要把该干的事都干了!”

尹玉点头说道:“那位赵官人如此英勇,我领人与你去敌军中摧毁回回炮。”周氏兄弟同时出声:“吾等带人同去。”

麻士龙也语气坚定地说:“吾率军驱马驮运粮食,进入常州后,直接去破城处支援。”

释智说:“吾带弟子前往劫粮,只需百余军士协助运粮。可需将敌军粮草烧毁?”

李越摇头说:“那太浪费了。现在到处都缺粮,我们总可以劫过来。”

叶铭低声说:“诸位容我仔细筹划,但切记不能泄露半分消息!”

几个人都庄重点头。李越小声说:“明早我会制造大量武器,请诸位帮忙,找十几个年少手巧之人,天明时就来找我。不要让其他人打扰,以免出现混乱,误伤了自己人。”

麻士龙开口道:“李官人放心,我定好好安排。”他说了话,尹玉和周氏兄弟就点头了。几个人站起来,相互告别,李越拉了下释智和尚的衣袖,释智和尚会意,走在了李越后面。

叶铭走在李越身边,脸色阴沉,他走过放哨的慧成身边,碰了碰慧成的胳膊,示意慧成跟着他。李越知道他要向慧成细问赵宇在常州的情形,也不阻拦。

他们走远,李越放慢了脚步,身边就是释智和慧达等人。李越到了一处,指点道:“把上面的土拨开,把东西拉出来。”

几个青年和尚听了,忙动手,不一会儿,薄土推开,三个人轮番抱出九个大包,里面空了。李越又指点了十几处,把掩藏的竹弩竹箭等都挖了出来。荒地间堆立起一个个黑色小丘。李越低声说:“大家守着这些东西,天一亮就来找我。”释智点头,也小声说:“施主放心。”

李越走进自己的破屋子,黑暗里,李越也能看到慧成正苦着脸坐在地上,对面叶铭一副审讯的样子。李越打了个哈欠,说道:“我可两天两夜都没有睡了,我睡不好觉就记性不好,就会怎么也记不起来赵宇以前的事了。”

说完倒头就躺下了,叶铭不死心地过来,到他耳边,低声说:“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越困乎乎地说:“他是那种极聪明的人。”

迷蒙里,李越听到叶铭的声音:“我怎么一点也不觉得。”

天蒙蒙亮,有人就轻推李越,李越睁眼,正是慧达,旁边慧成不赞同的样子,正小声说:“这个,李官人该多睡觉……”李越挣扎起来,小声说:“我现在要是睡,后面就要累死了。”

上次在陆敏那里组装弓弩的经历,他发誓不再干另一次了,太累。他不在乎了,包工外派吧。他走出来,外面十几个年纪轻轻的义军兵士在等着,看着也不过十六七岁,是陆敏的年纪,在他眼里是明显的孩子样。李越笑,使劲揉了下自己的脸,看来自己老了。

他领着众人去和尚看守的武器处,先教众人怎么组装短弩。这些是凶器,他曾经不想让人学了去。可他想他的弩弦这个世间没有,所以就是有人真的做出那些部件,也不能复制出弓弩。李越的部件加工得精确细致,只要不损坏,都能契合。他只选择了短弩,把众人手把手教会了,检查了成品,他找了一个学得快的小青年当头目,李越就回营了。

太阳很高,兵士已经列出队伍。

李越走过去,站在一边。看到义军分成了几个部列,分头走入了周围的山林。释智走过来,站在李越身边,说道:“那个叶施主说要演习操练,有的是守城,有的是骑马,有的是搏斗。”

李越点了下头,想起慧成在突围时根本没有出手杀人的行为,说道:“长老,真的对敌,出家人还是下不去手吧。”

平常大声呵斥人的释智,这时沉默了。李越想起昨夜释智猜出了破城时刻,知道这个表面粗野的和尚其实有内在的智慧,不然也不会成为寺中主持。

好久,释智叹息,说道:“此时不能袖手旁观,只能舍身成仁。施主放心,吾等必全力以赴。”李越点头,说道:“请长老等与我来。”

释智招呼了几个徒弟,小黑狗追着他们,走到林中一小块空地间。李越深呼吸一下,在各位练武之人面前,走了一遍武术动作。这套武功过于强悍,那么就把它留给心有慈悲的人吧。

他现在不在乎了,举手无力怎么了?抬腿弯膝怎么了?众人一声不响地看着。他走完,没人说话。李越无奈,又慢慢地演示了一遍,还是无人开口,慧成以前看过,可现在眼睛连眨都不眨。李越只好又表演了一次,虽然只是比划,但他开始喘气了,心想这营养跟不上可真的是致命的,才几天没好好吃饭,自己这么好的身子底子就虚了。

看几个和尚依然默默地看着他,李越不干了:“我还没吃饭呢!”

慧成马上说:“我带你前去。”刚迈出一步,又回头,可怜巴巴地看着释智,释智似乎在沉思,眼睛里根本没有慧成。那个慧达飞起一脚把慧成踢向李越,说道:“快去快回,别这个傻样!”

慧成马上乐了,拉了李越飞跑,李越气喘着:“干吗干吗这么急呀……”

慧成一边跑一边说:“师叔要指点武功……”

李越哀叫:“我才是教你们的,有没有搞错?”

时间过去,李越指导着组装了短弩,让义军每人都有一把,义军的演习也包括了对弓弩的熟练和配合。李越只教了那些年轻的义军怎么组装排弩和床弩,装出了几架用于训练,其余的成包弩箭和弓弩都不动,要被运往常州。李越只惦记着那些包裹竹弩和短箭的薄膜,这是现代的东西,很宝贵。他反复告诫他的小工们把这些薄膜还给他,还把那些没有打开的大包上都写上“常州赵宇,物归原主”的字样。叮嘱每个人,到了常州后就是他出事儿,也要把这些东西给个叫赵宇的人。

他与叶铭讨论了训练的项目和赵宇的计划后,就离开营地,去孙小官人处看了阿卓,进山回了飞船。

独自在飞船,他制造了几样现代武器。可每天他都要升空一次,察看元军的动向,观测赵宇的行动。在元兵的攻击下,常州的城墙日渐残破,民众衣衫褴褛。他也看到了赵宇周围的人比上次多了很多。他扫视元军的细节,找到他们的粮草分布,分析粮食的配给和运输。

当他看到常州城南北,兵丁驱赶百姓筑起土垒,再直接打死推土的人砌在土里时,就知道到了最后的阶段了。果然,土垒完成后,与常州的城墙一样高,就有兵丁把回回炮和火炮架在了上面。

李越看着摇头,宋代是中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距此时四十年前,就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也有二十年的使用了。可惜,这些武器没有被宋军好好运用,反而被蒙古全面掌握。当蒙军攻打金都汴梁,就曾使用火炮数百具,昼夜连续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里城填平。而刚刚发生的焦山之战,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震百里”,宋军惨败。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十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而这时的欧洲,才刚刚学会了长弓的使用。等南宋灭亡后,蒙元精英出身游牧,没文化,过去是抄袭敌人的武器,自然根本就无法进一步研究发展火药的运用。中国武器的研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欧洲虽然起步晚了四百年,可架不住人家后来居上,用火枪和火炮打进了中国,把挥舞着大刀的火药的发明者揍了个够。

他曾经想建议赵宇直接使用火药,他们有配方,可赵宇那么个大博士,怎么能想不到这些?他总觉得赵宇没有尽全力。赵宇在纠结着什么。此时他看着元军开始用火炮轰击常州,再仔细看,攻城的人众里也有着繁多的汉人军士,他猜测赵宇并不想介绍什么更强大的武器,也许是因为一弄不好,就会被对方利用,反过来打自己。连短弩赵宇都要求不能落在对方手里。尤其现在满地降军,若是大面积杀伤,死的肯定有很多汉人,那他们干的事不跟蒙古人一样了?真是让人郁闷。

李越记下了有关细节,在清晨把飞船着陆在山区外围,走向营地。冬天的晨风冷得逼人,这个时代比他来的时代寒冷许多,太湖都会结冰。他到了宋兵营地,发现许多人有新的棉衣。慧成告诉李越说宜兴民众捐赠了许多衣物。由于元军的进犯,大批百姓无心耕作,逃避战难,四处饥荒,就是产粮之地,粮食也越来越少了。

看见李越回来了,正午时分,几个领导人物聚集在了一起。

众人面色庄重地看着李越,李越吸气,说道:“我们该行动了。”

第41章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亲临常州指挥攻城,元军日夜攻城不休。

就在这天的入夜之后,元军后方,多处出现蒙军攻城时闲置不用的马匹走失的现象。可是因为各个马厩走失的马匹并不太多,少则十几匹,多则四五十匹,在每个马厩几百匹马到上千匹马的管理中并不起眼。各个马厩也没有相互通气,只惩罚了管理马匹的人。加上现在攻城正紧,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太大的威胁,因为,蒙军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蒙军一个军士平均有三到四匹马,进攻南宋,蒙元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匹马。这是什么概念?在唐朝鼎盛时,唐军总共也不过十到十五万匹马。宋军的马匹不及蒙元的十分之一。这其实也是蒙元为何要侵略四方的原因:马匹过剩,草原实在无法支持。蒙古马用不着吃太好的,耐劳耐寒,很好养活。蒙古贵族把汉人赶出土地,就是把田地变成草场来养马。

那些挣脱了被人割断了的缰绳的马匹,从各个方向追寻着空气里一丝无法抵御的气息,狂奔了一个时辰,进入了山林地带,马上就被在林间等待着的人用绳子套住,拴在树上。过了一段时间,等马匹都到了,那股气息消失了,马匹焦躁不安,林中到处是嘶鸣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把大批的马引入林间后,一个高大的和尚领着几个青年和尚离开了树林,飞步追赶一小队早已开拔往常州北面行进的义军。和尚们的身影在黑夜里快如鬼魅,后半夜时赶上了提前出发的众人。由那个高大的和尚领路,这支队伍绕过了常州外的元军主力,插向常州北部元军负责辎重给养的后军。这里有众多民众,被蒙人驱动搬运物资。伯颜知道因为战乱和旱情,江东粮食锐减,就为攻城大军运载了充裕的粮食。伯颜攻常州的元军号称百万,其中真正的军队不过二十万,其他是几十万民夫。众多的百姓挑夫,绵延百里的粮车随军南下,到达了常州北部。休息时,百姓就睡卧路边,马被卸下车辕,集中喂养歇息,行动时再套上车辕。

十七日的白天到来时,这百来人的小队已经找到了他们要进入的区域,在附近隐蔽了起来,饮食休息,等待夜晚的降临。

往刚刚抓到的马匹背上压上粮袋和大包箭弩后,躲避在山林里的义军也出发了。马匹虽然狂躁,但负担实在沉重,无法快跑,只能缓步地走着。义兵队伍走出了山林地带,取乡间路径,向东北常州方向步行而去。队伍周围分散上百名兵士,身背弩箭,防范元军的探马。

这支队伍走了三个时辰,行军的方式甚为奇特。每个人的步伐大小和速度都差不多,总是走到了最前方的小组就会停下来等后面的小组超过自己,直到自己的小组成为了最后一组,才会起步向前。这样的步行,让每个人都在行行走走之间,总有时间休息,可是整个队伍却是一直在行进中。这种后队变前队的持续循环,让队伍像一只折叠着向前移动的环形锁链。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行军方式是由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苏沃洛夫(1730.11.24-1800.5.18)设计的,他领导的军队曾创下在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的行军奇迹,神兵天降般到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了那些粮车附近。周围巡逻的蒙古兵丁一个接着一个无声地倒下。午夜后,一匹匹正在休息的马被拉了出来,重新套上了车辕。四匹马分前后两组双驾拉着的马车准备好了以后,有人给拉车的马轮流嗅了嗅一个小瓶子。此时正是黎明前,黑夜浓重。

也就在这时,赵宇召集了他的老幼妇孺队,在护国寺集合了。

史书记载常州破城就是十一月十八日,伯颜让精兵猛攻北城,同时让宋军降兵打头阵攻南城,遣自己的亲兵夹杂其中,在众军士的簇拥下,把赤旗插上了城墙。

赵宇推测如果赤旗上城,各路兵士见了如潮而来,那么应该是太阳升起来之后的事才行,黑夜谁也看不清。另外,有关陈炤的记录,说他拒绝了别人劝他走后,“日中兵至,死焉。”就是到了中午,元兵来了。所以,怎么看破城都该是在太阳升起后的早晨。但是为了保险,他还是提早准备。

面对着黑压压的一院子人,赵宇平静地说道:“我们练兵多日,今天就是上战场的日子了。”

站在前面的少年们激动得发抖。这些日子,元军攻城激烈,常州伤亡惨重,沿城墙的民居都被烧光,这位赵官人要求大家天天躲在这远离城边缘的中心庙宇,免遭战火,而他自己也十几天不再登城。开始少年们心中多少有些猜疑,可赵宇的严厉不是在呐喊之中,如果有人不听指挥,他能让那个人练习一个动作几百遍。有人想偷弓弩上城,不知怎么就被他击倒在地,醒来被罚两天不给粥,外加残酷的训练。渐渐大家明白赵宇不上城肯定不是因为胆小,他们练得这么狠,一定是等着一个重要的时刻来用他们。这一天终于来了,青春期毫无畏惧的少年人怎能不激动。

那些妇女一个个布巾缠头,裙子都截短到小腿,袖子绑得结实,有的人身边还有小童。她们大多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许多已经没有了丈夫,有的年纪大的还失去了成年的儿子。日夜不停的炮击警醒着她们,城破后她们的命运她们自己了然,无论长相如何,几乎人人都带了刀剪之类的自杀凶器。死亡不再可怕,许多人根本就不想再这样担惊受怕地活下去。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年纪大些的面容郑重,年轻些的有的眼中含泪,可没有一个人哭出来。她们就要上城了,怎么能哭哭啼啼的,让人看不起。

推书 20234-04-10 :时光不倒流,只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