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只有他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舍下身家性命去
追随。”荣保说这话的时候没有看着常赫,而是掀开马车的帘子远远地向外看着,语调轻缓,好似一声叹息。
第七十五章:逆子
康熙并没在畅春园住得太久,很快就回宫来了。阿哥们又开始照常上早朝,照常理部务。也没有实行康熙常用的轮换制度,依然是原来的分派。
大阿哥管兵部,战后各部都要调回,多部要换防,战略部署也会有些大变动,兵部正是难得握着权利的时候。三阿哥还是管着修明史的事儿,这差事倒算是清闲,因此康熙又让他管了礼部,虽说事情多,却没什么实权。胤禛做了户部的主事阿哥,马上就要过手大笔的银子——战后封赏,胤禛也不含糊,严阵以待,账本查了三遍,一丝不苟的那个认真劲儿让户部尚书马齐都有些吃不住劲儿了。五阿哥依然在吏部,却并不太在意这差事,并没像胤褆胤禛一样将一部之权牢牢握住,只每日下了朝去晃荡一番,和官员们说说话儿,就出前门外喝茶去了。七阿哥管着工部,倒还忙些,从大阿哥起,至八阿哥止,六位皇子要出宫开府,这建府邸的事儿,虽说是内务府主管,可是图纸工匠都得工部调配,工部衙门里已然连着几日烛火通明了。
胤禩当然也得偿所愿,回了理藩院理事,可并没得到像哥哥们那般的主事阿哥的头衔。唯一领到的,还是《理藩院则例》的主纂官。《理藩院则例》从康熙三十四年开始编纂,事实上已经初具雏形了。胤禩离开一年,回来再看编书的进度,也颇为满意。
事实上,在所有皇子之中,胤禩是在办差的衙门扎根最深的。阿哥们办差时多有不顺遂之处,唯有胤禩,能令行禁止,稳稳占着理藩院的第一把交椅。对此,康熙心知肚明,也就不给他安排什么头衔,反正主事阿哥也不是个官,领不着俸禄,封了也没什么大用,无非是给阿哥们身上再加一道光环,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年龄小,被各部衙门中各种老油条小视了。
关于弘昶的流言,并没有因为康熙的归来而有缓和,反而愈演愈烈,理所当然地传到了康熙的耳中。康熙听到之后,却并没有生气,反而亲自去了启祥宫良嫔处看望了这个小皇孙。启祥宫原本不是康熙常往之处。
虽说良嫔姿容万里挑一,后宫之中无人能比,纵然此时为人祖母,也未见年老色衰之象,可康熙心里始终存着那么些芥蒂。良嫔卫氏出身辛者库,甚至比包衣还要下等,凭着美貌一时得了康熙青眼,一夜临幸,封了个常在。后来生了胤禩,晋为贵人。过了两年,因为要将胤禩抱给太皇太后,又给卫氏晋了位。卫氏晋位的速度,在这宫中也算是平步青云。康熙因此也就愈发疏远着启祥宫,卫氏为主位十几年,也只有一位常在同住。也算是她倒霉,住进启祥宫就如同住进了冷宫一般,康熙极少临幸,自然也没有晋身之途。康熙驾临启祥宫,就成了启祥宫里多少年来都少见的大事。
良嫔虽然性子温和,却并不软弱。在嫔位上坐了十几年,总有些主位娘娘的气魄。启祥宫里因为圣驾即临乱作一团,却还是良嫔几声呵斥镇住了场,人人各司其职,恭候圣驾到来。
康熙一进启祥宫,各处的奴才依次跪下,规矩有序,倒没有想象之中的忙乱。良嫔见了康熙请过安,也只是一副安分的模样,美目低垂,似是有无限言语,让康熙也不免有些动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康熙也是喜爱美貌女子的,这正是康熙不来启祥宫的另一层原因。康熙内心深处,多多少少害怕自己沉迷于美色,不见,就能不想。
呆呆地望了良嫔半刻,这才想到此番来意,让人把弘昶抱出来看看。弘昶已过了百日,快五个月了,比寻常这么大的孩子生得更壮实一些,嬷嬷的奶水充足,弘昶吃得也勤,虽说小孩子多少有些虚胖,可弘昶看着便是个健康至极的孩子。
康熙此时已经有两个孙子,都是太子的儿子,毓庆宫的大阿哥因为身体不好还未赐名,只一个小名。二阿哥弘皙却是康熙喜欢的,此时年已三岁,极是可爱,与太子小时候的颇为相像。可一见弘昶,康熙竟真的就喜欢上了。这孩子是真的长得像他。从眉眼到鼻子、嘴巴、耳朵,简直处处都像。弘昶第一次见康熙,却也不怕生,揪着康熙明黄色的袍子不放,咯咯笑着,眼睛使劲儿睁得大大的,像是要仔细看清楚一样。
良嫔正教着弘昶说话,这时候便在边上指了康熙,一字一顿地慢慢说道:“汗、玛、法。”见弘昶没有反应,又多说了几次。
康熙却知道小孩子不可能说这么复杂的词,伸指在弘昶的下巴上轻轻蹭了几下,也和颜悦色地教着:“玛、法,玛、法。”
弘昶呶呶嘴,好奇地看着康熙,又看看良嫔,再“咯咯”笑了几声,才抿了嘴,说出个“玛玛”。说完像是被口水呛住了,“咳咳”地咳了几声。小眉毛一拧,倒跟康熙生气的时候有个六七分像。康熙一看就乐了,逗着弘昶说了好久的话,终于逼得小家伙勉勉强强叫了良嫔一声不标准的“玛嬷”,却始终没有叫出玛法来。康熙也不生气,还直夸弘昶聪明,毕竟弘昶刚开始长牙,法音难以掌握,也是自然。弘昶被折腾了一下午,累得实在不行,也不哭闹,一歪脑袋,就沉沉睡去了。
康熙逗孙子尽兴至极,正要回乾清宫。刚出了启祥宫的门,就看到贴着墙角,站得笔直的胤禩。
胤禩是来请安的。在外头看见康熙的随侍在启祥宫门口站得整齐,也不好此时进去打扰,便在门口站着等候。一见康熙出来,连忙撩袍子跪下请安。康熙难得既没有问功课,也没有问朝政,却是很兴奋地拉起胤禩,低声道:“弘昶会说话了,刚叫你额娘玛嬷呢。”
胤禩一时呆住,准备好的各种应付之语一时都没了作用,心里又是疑惑,又是狂喜,百感交集,深恨自己当时还不如进去得好,这样也不至于错过儿子第一次说话的时候。
“怎么,高兴傻了?”康熙笑道,“你儿子挺聪明,这么小就会说话了,可比你强。”
胤禩这才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就算是这辈子,他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康熙也是两岁的时候,康熙恐怕连胤禩生下来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竟然就这么确定儿子比他小时候聪明。心里虽然如此想,却只能应下,道:“汗阿玛说的是。”
“看你那副心里不服气的样子。”康熙倒是一眼看穿了,数落道。
“儿子哪里敢不服气?汗阿玛说弘昶比胤禩聪明,自然就是聪明的。弘昶聪明,儿子只有高兴的道理。”
康熙点点头,却岔开了话:“这孩子朕喜欢得紧,你额娘也孤单,日后就留在启祥宫里养吧。”康熙之意,便是不想让弘昶随着胤禩分府一起出宫了。留下弘昶在宫里,康熙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来弘昶真的是得他的欢心,想时常能看到,二来胤禩分府出宫之后,和毓庆宫必然走动得不那么勤,康熙想着胤礽和胤禩关系不错,不如将胤禩的儿子和胤礽的儿子养在一处,自小一起培养。
胤禩心里自然千百个不愿意。虽然他也觉得有弘昶陪着额娘,额娘也能多几分欢笑,可宫中形势复杂,他就只一个儿子,无论如何也不能牺牲在宫廷斗争之中。但康熙如此说了,胤禩却也不得不接旨,心里立时就开始盘算,如何能妥当的保护弘昶,又不被康熙发觉。
康熙对弘昶的格外喜爱,给宫里的流言又添了几把薪火,仿佛再也控制不住了。康熙对种种针对胤礽和胤禩的暗箭都看在眼里,却并没有想办法制止,而是冷眼旁观着。这时候,与其说他是相信胤礽和胤禩之间飘渺的兄弟情义,倒不如说他是在考验,考验胤礽能否始终如一地相信胤禩,也考验胤禩能否顶住压力坚定地支持胤礽。
看着下朝之后一起出去的胤礽和胤禩,康熙心里时时会升起一种难言的自豪感。在康熙心里,这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他们珠联璧合,不可分割。胤礽高傲,聪慧,完美,虽然稍显稚嫩,却已能窥见帝王气象,是他能培养出的最好的继承人,胤禩谦逊,能干,忠诚,总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将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是他能培养出的最好的辅政王爷。当然,其他的儿子也不错,可总是不如这两个这么契合。
康熙想起自己和哥哥福全,又拿福全和胤禩作比,不禁觉得还是胤禩更好些。小小年纪,便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又能想着安定漠西,时时为大清的利益考虑,那小脑袋里头不知装了多少鬼主意。就因为这样,康熙便想着在胤禩年轻的时候多压着他一些。胤禩是当得起王位,但年少得志,虽说意气风发,却难免后劲不足。将来受些挫折,便容易一蹶不振。康熙是看重胤禩的,对胤禩的期待,也不止将来让他凭着和胤礽的亲厚得个亲王爵。康熙登基日久,感觉像是做了一辈子皇帝一样,他深知做皇帝的苦衷和难处,很多重担,只能他一个人独自挑起来。可是胤礽不同,他还有胤禩。
康熙给胤禩建得府邸,是按照贝勒品级盖的。贝勒爵位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跟胤禩的功绩相比,却并不相配。这消息康熙已经透给了太子,太子当时神情就有些不平,想来也不会瞒着胤禩。胤禩听说之后却平静得很,一丝不忿也无。甚至暗中派人打听哥哥们为太后千秋节备下的礼物,明显是想着不要重样,也不能过了爵位更高的兄长们去。因而康熙对胤禩十分满意,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从头看到脚都觉得是好的,康熙连带着对胤禩的额娘和儿子都多了几分看重,连着去了启祥宫很多次,才想起去承乾宫看看表妹皇贵妃佟佳氏。
康熙下了朝,一路去了承乾宫。却在那里得到了一个惊天的消息。皇太子在秉国期间生病,太子怀疑是遭人下毒,将毓庆宫里的人都换了,换下的人却不知道关在了哪里。
皇贵妃执掌后宫,责无旁贷地将这件事报了上去。虽然太子的毓庆宫不是他的管辖,可调到毓庆宫的奴才却是从后宫抽调的,也算是她职责所在。康熙听后震怒,也不知是气竟敢有人谋害太子,还是气这么大的事儿,胤礽竟然到现在还瞒着他。压着心里的怒意找人来仔细问了一番,康熙才发现原来胤禩早就开始在调查此事。这几天康熙与胤禩胤礽私下里见过不止一次,这两个小子竟然没有一个想起来将这桩大事仔细禀报的。
方才还让他得意不已的两个儿子,顷刻之间成了两个逆子。
“摆驾毓庆宫。”康熙压抑着愤怒从承乾宫之中出来,沉声狠狠命令着:“梁九功,传八阿哥到乾清宫门外跪候,无朕旨意,不得擅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