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两缘(穿越)下——永远美好

作者:永远美好  录入:01-27

第40章

不知最后康熙的怒火如何被平息,胤禟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 ,只是象征性的罚了一些银钱。

胤礽更有些意外,但是没有气馁继续进行他的计划。老九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如鲠在喉,一日不除一日不安心。他已经意识到这次皇阿玛之所以不处罚胤禟是因为胤禟的犯的错在他心里只是小打小闹。也许在其他商人眼里这是掉脑袋的大事,但是这对于胤禟和皇阿玛来说仅仅是办事不力的表现。内务府?那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服务皇室的一群奴才罢了。

所以想要胤禟拉下来 ,最重要的就是让皇阿玛意识到胤禟所做背后隐含的意义,就像大阿哥一样,实力过大心术不正。现在胤禟的实力还没到皇阿玛起疑心的时候,所以他只要静静等待,皇阿玛会坐不住的。

没了胤礽背后的授意,内务府不再报告胤禟的过错,而是改变态度赞九阿哥。康熙见状很高兴,先前以为内务府所做的是受太子指示(内务府总管凌普是太子的奶父),容不下老九。那现在事实证明内务府只是实事求是,没有针对老九的意思。

胤禟有些奇怪太子为何这么做,不说自己的不是就可以了何必在假惺惺赞自己呢?不过胤禟没有纠结多久,他知道现在太子怎么样都只是暂时的,不过既然他既然给自己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发展实力,拿自己可要好好把握,暗暗地狠狠地发一笔才是要紧。反正八哥说胤礽最后肯定会对付他,自己这个皇商做不久。

经此一事,胤禟涉及的领域更广了,基本上有利可图他就去做,运输、粮粟、酒还远销西方,不知不觉中赚了很多钱,不过因为账目被做过手脚,明面上的盈利只有十分之一,很让人惊心的是单单是这是十分之一就让人眼红。

胤禟转的盆满钵满,可就苦了他的同行。整个大清现在还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商人的收入基本固定,有赚有赔但整个汇总起来每年大差不差。就像一缸水只能装多少碗,但是现在胤禟拿了一个大桶装走了三分之一的水,剩下的水就不够分了。一时间他的同行怨声载道,都说今年行情不景气,赚不到钱。

商人的脑子是转的最快的,哪里不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出现的一个他们得罪不起的人,九阿哥,皇商。他们怎么敢和他竞争,怎么争的过。有一个同行因为眼红九阿哥几乎垄断了丝绸的生意,一时间糊涂冲撞了几句,下场什么?家破人亡,生意一落千丈,儿子被不三不四的人染上恶习,嗜赌成性,瞬间白光家产,雪上加霜。短短几月,销声匿迹。有那么巧吗?不忿的时候,他们称呼胤禟为毒蛇。要知道当初那个人出言不逊的时候,他脸上没有路出任何不悦,仿佛没听见似得。

众人的不满嫉妒不断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到达何种地步?没有人知道,但是一句话叫做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这句话将在不久后被证实。

今年风调雨顺,处处丰收。交了赋税后百姓们都有余粮度过寒冬,胤禟运输新粮进京。坐不住了,有些商人们坐不住了,他们商量一定要采取行动,否则将无立足之地。

这些人都是偶然机会下发家的暴发户,目光短浅才会想出下三滥的手法对付胤禟。他们拙劣的伎俩被胤禟识破,但是没有拆穿。胤禟正好借此收手就随他们去了。

当船队在运河的某个渡口靠岸的夜晚,一群黑影在众人都在熟睡的夜晚潜藏到船只的周围,躲过了稀疏的巡查人员,人手一把寒光闪闪的刀,潜到船只的下面,擦,擦。

当睡熟的人们被凉意惊醒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装着满满稻谷的穿全部被湮没在河水里,被河流不知冲到何方,用来固定的纤绳不知什么时候被扯断,所有人脸色苍白,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竭尽全力游回河岸,保住性命,只是这条命还有多长时间有自己做主呢?

这件事很快传到京城,康熙再次传召胤禟进宫面圣。还是那个小太监,只是那个小太监这次脸色正紧没有幸灾乐祸的表情,胤禟也如同上一次从温柔乡里出来直接去了皇宫。

与上次唯一不一样的便是胤禟没有当天就回来,而是被留在了宫里。名以食为天,康熙自上位就一直以百姓生活富足为己任。那是百姓迎着炎炎热日一天一天耕种出来的,如果这些粮食没有交上来,那百姓这一年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它就这么没了,不对这件事作出处理,百姓该如何看待自己。经过这么多年才有满汉和平共处的局面,如果汉民因为这件事心生不满,就不是消失了,所以这件事一定要严肃对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郭秀又上了一份奏折(郭秀是谁?搞垮大阿哥他起到了很大作用),奏折中弹劾九阿哥嚣张无理,凭借自己皇子身份对官员施压,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而赚取其中差价,此为一。二是胤禟在江南施毒计逼死同行,妄图垄断一家独大。三则是他处事不力,态度消极,玩忽职守零零总总罗列胤禟七大罪状。

郭秀上的折子让康熙看见了事情的严重性。特别是他列出的其中一项,胤禟以自己的皇子身份在江南压制同行业的人,单单是这短短一年时间内他所赚得的银子占了十之八九,这其中虽有夸大之词,可是和他让人去胤禟府里哪的账簿所及数目不谋而合。当初他也曾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是一个受益者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的,胤禟做这职务印着自己缘故定会尽心尽力,自己没错,这一年来胤禟为内务府的确节省了不少开支,哪怕他出过两次事失误。但是现在看来是他疏忽了,胤禟给内务府节省了开支,但是他却能赚那么多,是从哪儿来的呢?

从与他争利争不过的商人,还有生产产品的工人。这当中有牵涉到了满汉名族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汉民都是依靠自己的手工劳动养活全家,胤禟强势低价收购让他们有苦不能言,长此以往,百姓对朝廷越来越大不满,到时候被还有异心的反清复明欲孽利用,借机生事势必酿成大祸。但是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又是一件大事,难道明言规定胤禟必须以多少多少价格买进?这不是明智之举,而且很有可能伤到宜妃的心。

正当康熙苦苦思考该如何是好时,有人推着他做了一番决定。胤禟之前来报所有的粮粟全部沉到运河里,但是粮粟干重也有二三百斤,就算被水流飘走也不会太远,而且胤禟船只沉没的河段不是湍流。一些百姓舍不得这些粮食就这样没了,偷偷的再玩上潜入河底,想用绳子套住装粮的布袋,再在岸上几个人合力将粮食拖上来。这样的方法有野人上奏提过,但是这不适合朝廷,因为那些粮食是要运进京城储存的,被水浸泡过的不耐放会发霉,所以就随百姓们去了。

但是事情就是奇怪在此,没有人找说到过一袋粮粟,下游上游都没有人。更奇怪的是,很多人发现河道里面多了很多石头。石头?运河每年都有人疏浚,以防河道淤泥阻塞影响行船,不可能有大片的石头。有人猜测了,这是为何?难道是河道没有每年清理,或者有人将石头故意扔进河里?

第41章

在事情发生半月后,有人上密奏。弹劾九阿哥非法屯粮,就在京城周围一个小寨子里的仓库里。联想到运河里的怪事,聪明的人将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原来船只里晕的不是粮食而是石头,此话一出,朝廷哗然。康熙连续几日早朝低气压,每个人都小心谨慎。

层层云雾被剥开,最终即将真相浮出水面,以石代粮的说法使得康熙立刻下旨叫人立刻去所说的寨子里去查访是否确有其事,最后果然在哪里发现新乡的谷稻。仓库里还弥漫着新鲜稻谷的香味,满满的丰收。留下看守的人看见官殡气势汹汹的冲进去,早就吓破了胆溜走了,不费吹灰之力。留言被证实,而这一切尚在宫中的胤禟还不知道。

胤禩胤禛则是惊讶,事情的一切他都知道,唯独以石代粮。是有人陷害?很快胤禩推翻了这个想法,胤禟做事他还是有点了解的,将利益最大化是他的最求,欠她从来不在乎。他只在乎那种感觉,像一个王者一般傲视群雄,以自己不同,他的战场是商场不是官场。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胤禟一手策划的,但是他本意事项神不知鬼不觉的吞掉这批货,被发现绝对出乎他的意料。不知道老九知道会是什么想法?失职与欺君不能相提并论啊。

这件事还要他来做,这时候他们一群人背后隐藏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胤禩重新安置了船队,假意刚刚是从江南那边运粮回来,其次他吩咐手下一个负责粮食的商人装作是胤禟的生意伙伴,毕竟天下商人并不是只有胤禟一个大佬,没一个行业都有一些人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他们独有的地位不会被取代。套通话说为了弥补这次过失,胤禟特地向他买粮一笑盛怒。第三就是进宫告诉他一切以安排妥当,皇阿玛问话的时候能对的上话,将以石代粮的谣言澄清而是另有隐情。

胤禩所做的补救终究是起了作用,康熙相信了胤禟的说辞。在康熙问他话的时候,胤禟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知道康熙提起仓库的事胤禟惶恐的将事情全部说出,表演真切,神情、语言、动作,一切都十分到位。康熙被他排练了好久的戏迷惑。康熙没有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但是还是承办了他,革去他皇商的权利,并且禁止他再涉及从商方面的事。胤禟装作感恩戴德的样子大写隆恩。为什么康熙会禁止胤禟继续从从商呢?很大的原因就是胤禟的财力让他不悦,试想一下朝廷征收上来的粮食胤禟都有能力买回,还有什么他不能用钱买到的呢?

康熙有一切上位者的掌控欲,弥补,挽回大局应该是他这个做皇帝的,而不是别人越俎代庖。胤禩正是清楚了这点才留下这样的破绽,以他的心机能力完全可以将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但是他没有,因为他要给康熙一个理由,一个借机剥夺胤禟皇商的理由。

继明珠被罢,九阿哥又被责罚。而相对的太子备受宠爱,强烈的对比,康熙的心思一目了然。一些踮望形势的人终于下定决心该向谁效忠了。胤礽的身边暗流涌动,渐渐变成一个吸引强的漩涡,想临时改变主意的人脚一沾掉下去了,没有水声。

明珠心有不甘,却始终无可奈何。只能每日逗逗鸟雀,钻研研究,消磨时光。虽然被罢官日子过得还算殷实,但是对于一个享受过了一呼百应,百官拥戴的人这样的日子是不能被满足的。终究有心无力,大阿哥的放弃消耗了他剩余的一点动力。

最近京城市坊里将一个人传的神乎其神,说他能从一个人的相貌就能推断出他将来的运数。明珠足不出户也听下面人说过,对之嗤之以鼻。这种江湖骗子见得多了,这种把戏就那一样,不是实现将你的情况打听清楚加之你的神情衣着判断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或者找个搭档,一唱一和将围观的人哄骗尽去,世人愚昧一传十十传百就将事情传的失去原样。

这时候他还不知道,传言中的人将会毁掉他所有的一切。

明珠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隔一个月他就会去拜佛。恐怕满朝大臣都不敢相信,向明珠这样的人竟会虔诚的拜佛。明珠也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时候起养成这个习惯的,只记得刚开始是因为迎合取悦皇上才回去拜佛的,后来不知改变了初衷,在庄严雄壮的佛殿里向佛祖祷告,将自己的罪孽说给上天。等再起来后,身心轻松,一切罪过都被佛祖度化。渐渐地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佛寺一趟。在明珠心里恐怕汉人唯一让人学习的就是这一样了吧。

这不得不让我们在此惊叹人行的相通,康熙去五台山拜佛,明相拜佛都是为了向佛诉说自己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负面。难道他们真的虔诚信佛?不,他们只是默契的选择的一种方式为自己“减压”,洗涤灵魂。

明珠去的不是香火最旺盛的相国寺,而是一座香茗山上的寺庙。在京中也小有名气,坐落在半山腰上,翠屏环绕,溪涧从山脚留下,风景秀丽。当天没有回府,而是在寺庙里斋戒素食。然后再逛山上风景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男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底说的就是此时香茗山,京城的桃花早已衰败,而香茗山后山不起眼的地方几株桃花开的正艳。粉红一片煞是好看,与周围的绿色相映成趣。树丛之间一抹不符的绿色让明珠定睛一看,那绿色不是树叶,而是人衣服的布料。

那是一个身形瘦削的男子,手拿毛笔正在作画,后背挺直。白色宣纸上的桃花清瘦飘逸,不死眼前的桃花丰润娇艳,明珠心中疑惑。作画追求神韵而不求神似听过,但是像这种既不追求神似又不仿得形似没见过。或许后面还要做某种处理加以润色?明珠没有出声聚精会神的粘在男子后面看他作画,只是眼看这一幅画就要做完,准备着手题字了明珠忍不住了,问“兄台有一事请教可否?”

男子早就知道后面有个人站着,没出声也就没在意。听见明珠的询问,才转过身来,面带笑意的说“兄台刚才似乎就有所疑问,不知为何?是我的话有问题吗?”明珠这才看清这个人的正面,此人相貌普通,但是身上有一股随和的气质。明珠暗想这人是不是故作不知?但是还是笑意言兑,直接说出自己的疑问“兄台作画为何与世人相异?有什么说法吗?”

听见明珠的问题,男子露出了然的神情。笑着解释“兄台有所不知,这是鄙人的毛病,我看完万物看不到他本来的状态,总是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事物本身。”见明珠还是似懂非懂的样子,便将事情仔细说来。原来他幼时学习作画时遇到一个特立独行的先生,教导他能将物画死了要将物画活。要将自己心里所想的形象赋予眼前看到的,你想花儿是绿色的就画绿的。刚开始时自己因为好玩就依照先生教导,但是时间长了就改不过来了。

明珠问“那在你心中桃花是这样的?清瘦?”男子笑了,笑得有点高深莫测,“何不拘泥于这些呢?你看桃花是那种形态?最后都是要零落成泥的,桃花娇艳梨花素雅也不过是俗人看待而已,心情不同看的也不一样。与其用它固有的形态将他固定在纸上,为何不赋予它别样的气质记录在心里常开不败呢?”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有时候换个方式看东西,会看到被忽略的东西。”

明珠有点看不透这个男人,他说的话他懂能理解他的深意,但是他说的故事他持怀疑态度,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吗?他觉得这是他用来敷衍人的说辞,也许其中有设么难言之隐。君子不强人所难,明珠没有深究。这件事成为一个引子,两人就此结识,交谈之中,都佩服对方的学识,志趣相投。明珠很惊讶这个男子竟然就是京城盛传的想面人张明德,这样气质的人竟会是江湖术士之流,而张明德则是赞叹早就听说明相生性随善,学富五车果然闻名不如一见。

明珠与张明德的交往中忘记了当初在及时如何对他嗤之以鼻的,张明德对于明珠的遭遇没有同情也诶有惋惜,只说可世事无常,命运天定。明珠没有心生不满,因为张明德所说让他无法辩驳。在他眼里男子就是那样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仿佛什么在他眼中都是虚无,无需计较。

张明德精通八卦卜算之术,而且善于观察细节。很多人在卜卦的过程中会透露出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切入点继续引出他想要的信息。有难事的自己以一个旁观人的眼光献计帮他解决难处,有喜事的就说几句吉祥话分享一下,哄他开心一点便好。人生如戏,难免有人入戏过深,自己在旁提点,也不过招摇撞骗。

明珠没有听过这样解释算命卜卦的,很新颖但见解独到,将他对张明德唯一的不满祛除,正式步入明珠赋闲的世界,两人对弈品茗,无话不谈。

一次谈话之中,明珠提起往日之事,不禁唏嘘想当初是如何踌躇满志,意气奋发,现在竟落得这般田地,自己倒是不要紧,可惜了大阿哥满身才华却被排挤不得重用,圣心不允。这本是朋友的交心之谈,抒发心中的不得意无可厚非,偏偏这句话被某些小人传到了皇上那儿。

当话传到哪儿时,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明珠奸诈,勾结相面人眼大阿哥胤褆日后必大贵,意图不轨。康熙对这方面十分敏感,立即派人追查张明德,小人作祟,收太子指使报告明珠意图谋害皇太子意图用力大阿哥胤褆。康熙震怒,这时候三皇子胤祉向康熙揭发,大阿哥与蒙古喇嘛汗吧隆阁有来往,经查胤褆用巫术镇魔皇太子,于明珠结成朋党对太子不轨。

推书 20234-01-27 :捡到一只攻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