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这里有个放大的功能。我试过了,好几个人一起点击的话,可以投放出更大的天幕一起看。”
诸葛亮赞许地点点头:
“殿下有心了。”
于是蜀汉群臣快乐地看起了大屏幕,觉得还是这样看更有感觉。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农业频道,我是你们的主持人子鼠。本频道共有两个节目,分别是今日农桑与养殖妙招。】
【下面是《今日农桑》栏目,今天,我将会带大家参观后世的试验田,了解最新的农业成果。】
第一旬的节目主要是打个底,给大家看看农业发展的潜力。
种植教程第二旬开始播放,毕竟像堆肥一类的基础手法,早在春秋时期农人们就掌握了。而且现在距离春耕开始还有许久,下一旬再教也不耽误。
画面里慈祥和蔼一看就种了几十年地的老爷爷佝偻着背,走进了数据虚拟出来的试验田。
这些都是222自己用数据构建的,类似于全息网游场景。
老人首先走到了第一块试验田,这块田边插着一个牌子,上书“杂交水稻:超优千号”。
【这是目前亩产最高的水稻之一“超优千号”,它的平均亩产能够超过一千斤。】
亩产千斤?!
汉文帝失态地打翻了酒杯。
画面里沉甸甸的稻穗差点晃花了所有人的眼,大家瞪大双眼去数一株稻穗上有几粒果实,却被那密密麻麻的稻子遮盖着完全数不清楚。
不少人呼吸都急促了起来,若他们能有如此神稻,何愁吃不饱饭?
【这是袁院士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何为杂交水稻?就是用不同的水稻培育出同时具有两种水稻特性的稻子。】
【比如有的稻子高产却不耐病虫害,有的稻子不怕生病和虫子啃食却产量一般。用两种稻子互相授粉,有一定的概率结出高产且不怕病虫害的新品种稻谷。】
【杂交这项技术并不是后世人独有的,事实上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人掌握了“杂种优势利用”,只可惜似乎并没有推广开来。】
百姓们听不太懂别的,他们就知道天幕里这种神稻是后世的人自己种出来的,好像用了什么厉害的办法。
让他们自己去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百姓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希望天幕能直接赐下种子。
然而222却没有这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杂交的办法它已经告知出去了,有脑子的皇帝会自己命人去研究。而且它也不可能弄得来足够所有位面所有农人种地的种子,那个数量太庞大了。
“东周时期就有了杂交技术,这个东周指的是哪朝哪代?”
汉文帝迫不及待地问道。
大汉如今急需休养生息,若能得此稻种,他做梦都能笑醒。
座下大臣犹豫再三,终于有位农事官开了口:
“东周或许便是春秋战国?农家典籍里仿佛有提到过杂交之法。”
汉文帝一喜,连忙命人将典籍寻出来,好好研究一番。
“光有培育法门也不够,还得有优秀的种子作为杂交的原料。”
农事官连忙道。
汉文帝当即承诺:
“朕会派人在全国境内搜寻良种!”
222本人对农业的了解比较浅,所以它只能点到即止。
反正随身天幕会一直存在,节目结束之后把整理好的杂交操作要点存放在天幕里面,让他们自己研究去吧,这里就不赘述了。
【看完了杂交水稻,我们来看看第二块田。这里种植的也是水稻,只不过它还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画面跟随着老农来到了第二块田,这块田边竖着的牌子是“再生稻”。
再看田中的水稻,乍一看似乎只是一片枯黄的稻梗,显然是水稻已经被收割了。但是镜头推进之后仔细一看,稻梗中发出了新芽。
“这是什么?杂草吗?”
种过水稻的农人们大为不解。
众所周知,水稻都是一年生的植物,每年收割后都要重新播种。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无论是育种、播种本身,还是把之前遗留下来的稻梗清理掉、再翻地肥田。
可是再生稻的出现却省去了这些繁琐的步骤。
【这里种植的是一种多年生水稻,又叫再生稻。大家可以看到,被收割的水稻已经重新长了出来。】
【这些可不是杂草,是水稻自己发的新秧苗。这种水稻每年两熟,早稻亩产上千斤,晚稻亩产也有八百斤,产量十分稳定。】
【那么,这么厉害的水稻可以种几年呢?目前这片试验田的水稻已经是第五年发芽了。】
众人哗然:“五年?!”
种一次收获五年,一年两次,就是十次。哪怕第六年要重新种了,五年下来也能省农人不少功夫了。
更何况这种水稻的亩产也不低,加起来一年产稻两千斤呢!
【再生稻的祖先是从野外获取的,野外本身就存在这种可以重复生长的水稻。农业学家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之培育成了现在的样子,而野生的再生稻亩产则比较低。】
刚开始产量低不要紧,需要二十年慢慢培育成高产水稻也不要紧。农人们根本不在意这个,他们只知道20年是一个他们等得起的年纪。
“二十年后,咱们的儿孙就能吃上这样的神稻了。”
“要是天幕早点出现,囡囡也不会饿死。”
“朝廷会派人去种这种稻子的吧?我老汉努努力肯定还能再活二十年,我现在每天都跟着天幕说的法子保养身体咧!”
“那是后世人用二十年培育出来的,咱们没后世人那么厉害,可能要更长的时间。”
“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四十年,总一天咱们儿孙能吃上的!”
农人们抹了一把眼角,擦去激动之下涌出的泪水。
【其实再生稻在普通农田里的作用远不如在山坡梯田上种植的作用大。这些地形的运输难度更大,减去耕种的环节便可以节省一大半的体力消耗。】
还没出现梯田的朝代有点懵。
“山坡上也能种稻谷?稻谷不是要种在水田里吗?”
哪怕能在山上开垦出田地,没有水也是白搭,只能种种陆生植物。
但天幕都说了山坡上可以开垦梯田,就证明这是可行的。
不过大部分地区其实还用不上梯田,许多朝代原本的耕地就足够用了,还有大量荒地等待开垦。
而且与其费劲地开出水田来,直接在山坡上种植小麦等不需要那么多水的作物岂不是更方便?
在山中耕田的山民自古以来都有,倒也算不上特别稀奇。
众人的焦点还是放在再生稻上,想着该去哪里找到野生的稻种。
有了这两种神奇水稻的冲击,接下来的稻田就显得没那么吸睛了。大多是一些拥有特殊性状的水稻,比如口感更软糯、耐寒耐旱能力更强之类的。
优秀稻种的培育方式基本都大同小异,一通百通。
222觉得自己给出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方法已经够多了,剩下的只需要农事官自己埋头苦干就行。
正好时间也差不多,于是便结束了第一个节目。
【接下来将为您播出的是第二个节目《养殖妙招》。】
老农走到了一片花田前,指着前方忙忙碌碌飞来飞去的蜜蜂,露出了淳朴的微笑。
养蜜蜂吗?会蜇人的那种。
作者有话要说:
农时这个上古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二十四节气最迟商周时期就有了。
所以不用担心古代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种地、怎么种地,他们比我们懂多了。
再生稻是我在央视农业的b站号里看到的,然后我激动地跑去告诉我爸科学家研究出了再生稻,好厉害啊。
结果我爸非常冷静地告诉我:再生稻早就有了,是你消息太落后。
我:qaq
第10章 农业:养殖妙招
老农走近了飞舞的蜂群,一点也不怕被蜂蜇的样子,看得天幕前的观众们心惊胆战。
这么多蜜蜂飞来飞去,天幕里那人居然一点都不怕,好厉害!
调皮小孩王守仁跃跃欲试起来,难道说蜜蜂其实不会蜇人,都是大人们骗他的?不行,他回去要自己试试。
果然不能什么都听大人的,大人只会吓唬小孩子。宋朝的陆游说得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真相还是得靠实践才能验证。
此时还没给自己取号“阳明”的王守仁叉了一会儿腰,觉得自己可太有求知精神了。
然后他就被他老爹王华一巴掌拍在了脑袋上。
“老实点,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在打什么主意。”
王守仁捂着脑袋蹲去一边了,拿了根树枝在地上划拉。老爹太不讲道理了,他长大了以后肯定不这么对自己的小孩。
王华却是目光沉静地看着天幕,心中思索起来。
难道这位后世的“主持人”要教他们养殖蜜蜂?养蜂倒不是一件稀奇事,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
天幕也正好说到此处:
【蜜蜂,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一种会产出蜜糖的可爱小生物。可爱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为娇小玲珑,惹人怜爱。】
被蜇过的百姓们:……对不起,这个真的怜爱不起来。
【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养蜂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致富奇书》中写过陶朱公范蠡曾总结出养蜂、采蜜、收蜂和驱逐害虫的操作方法。】
【虽然这本农书对外宣称是范蠡写的,实际上是明朝不知名人士编撰的,但里面关于范蠡养蜂的描写还是可信的。毕竟春秋时期的楚国确实已经出现了养蜂的蜂箱,证实了养蜂一事自古有之。】
春秋,越王勾践时期。
勾践听着天幕中人讲解,有些感叹:
“寡人早听闻上将军离开后仿佛是经商去了,不成想此事为真。”
左右不知如何应答,只好缄默不言。
此刻恰好正在花田间采蜜的范蠡惊讶地抬起头,没想到天幕会因为养蜂一事提到自己。他还以为后人不会知道这些小事,毕竟如今的史书一般只记大事。
春秋,吴王夫差时期。
夫差一口酒险些喷出来:
“这范蠡不是勾践的心腹爱将?怎的跑去务农了?还上了劳什子《致富奇书》,莫非他不仅务农还经商去了?”
夫差心下大定,畅快大笑起来。
必然是那范蠡见越国再无起复之机,心灰意冷去做了农家翁。想来勾践确实已经不成气候,不必再过于提防此人。
西施敛眸浅笑,心中却有不同的见解。
她虽是小女子,却也有大智慧。她能狠得下心为了复国屈身侍奉吴王,自然对局势有自己的看法。
况且,她太了解范蠡了。她觉得事实恰恰相反,范蠡能解甲归田,必然是已经完成了毕生心愿。
勾践此人,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
主持人痛心疾首的话忽然打断了众人的思索:
【插一句题外话,编书这么重要的事情,作者们你们到底怎么想的,为什么不署名!听我的好吗,以后编书都给我把作者名标好?不要只在扉页或者封面写,最好每章都写上!】
【千古留名的大事,居然这么不上心!说的就是你们,写《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三字经》等等等等的先贤们!】
被提到的作者全体:什么?!我被称为先贤了?!
不对,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我没留下姓名!
亏了啊!
先贤们血压升高,捂着心脏到一边痛心疾首去了。回过劲来第一件事,赶紧往书里加上自己的名姓。
光这么直愣愣地加还是不太保险,得想个法子不不着痕迹地把名字加到正文里头去,譬如“本人张某某以为……”。
明朝。
朱棣想到了自己让人编修的《永乐大典》,灵机一动,吩咐道:
“大典里给咱加一句,本书由朱棣主持编撰。”
千古留名的好事,他朱棣也想要啊!
不会写书也不要紧,这不有的是人帮他编嘛!
编书的官员们:……
大可不必如此,不加这个后人也知道是您让人编的,毕竟史官也不是吃干饭。
再说了,这个书名都叫《永乐大典》了,还有谁能不知道这是您永乐大帝的功绩?
【除了范蠡的事迹之外,有关养蜂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晋朝时期,皇普谧便在《高士传》中记载,汉阳上郡有一位隐士名叫姜岐,以养蜂为业,并且招收了众多徒弟教授养蜂之法。】
【据说,他的徒弟中光是后续从事养蜂业的就有三百多人。这么多人养蜂,要消耗的花蜜数量非常庞大,可见当时自然环境的优越,山野间根本不缺鲜花供期采蜜。】
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们不由得思索起来。
这个晋朝说的是他们晋国吗?但是晋国好像没有个汉阳上郡?
不过一人教三百多人养蜂啊,这位隐士可真是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