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看着他,没有回答。
朱棣站起身,走到他面前,伸出手在他面前晃了晃:“炽儿?”
“呃!父皇!”朱高炽仿佛吓了一跳,赶紧将身体往后靠。
朱棣眼疾手快一把将人拉回来,直接扬手就是一记爆栗敲到额头上:“你小子怎么回事儿?父皇说话你没听见?”
“听见了听见了。”朱高炽捂着脑袋点头如捣蒜,“父皇心思缜密,考虑周全,儿臣实在是佩服不已。”
他这绝对不是拍马屁,他刚才突然走神儿,是因为真的没想到朱棣这影响后世数百年,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的内阁制度,竟然就在这样一次近乎于偶然的情况下成形了。
虽然在这之前,他对内阁制度并不是很了解。但他知道,这个制度,在明朝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不少西方国家相继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而内阁首辅,其实就是现代西方一些国家首相的雏形。
不得不说朱棣在政治上的确有一套,要说玩弄权术,他敢保证,没有人会是他的对手。他要是知道自己的这一制度,在后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肯定会得瑟死。
“炽儿?”
朱高炽正想得眉飞色舞,突然听到朱棣的声音好像提高了一些,忙回过神来叫了声“父皇”。
朱棣狐疑的看着他,眉头紧锁,半天之后才问了他一句:“你没事儿吧?”
“啊?我有什么事?”朱高炽一脸无辜,“父皇有什么事要说?”
“你明天就去翰林院帮你老爹选几个人入主文渊阁。”
朱高炽赶紧躬身行礼:“是,儿臣遵旨。”
朱棣又沉默了,朱高炽觉得气氛有点儿奇怪,不由得仰头看他,却看到朱棣的身影一点点朝自己俯了下来,在他耳边轻轻说了句:“这句话朕已经说过两遍了,你都没听到,还说自己没事?”
朱高炽狂汗。后果可想而知,朱棣惩罚的方式一向“与众不同”。
翌日一大早,朱高炽就去翰林院调了所有官员的履历背景,明察暗访了半个月,才交给朱棣一封折子,上面列了他认为比较适合进入内阁的十位官员。
朱棣审阅了一遍,划去三个,留下七个,将折子递回给朱高炽。
朱高炽接过来,打开的时候看到上面留下了杨士奇、杨荣、解缙、胡广、金幼孜、黄淮、胡俨七人的名字。这便是明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内阁七子”。
在这之前,这七人在翰林院的职位大多都是编修或者侍诏,最高才六品,最低的只有从九品。突然就被选入了文渊阁,做了大学士,虽然官阶并没有改变,但内阁是最接近权利中心,离皇帝最近的职务,受尊重的程度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朱棣为了表示对这个新生部门的重视,特赐给他们五品官服,以及只有六部尚书以上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得到的金织文绮衣。
于是,这七个家伙受宠若惊,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尽心尽力,仿佛稍有一点懈怠就对不起朱棣对他们的器重和信任。
皇帝掌握决策权,内阁掌握议政权,六部掌握行政权,这其实也算是“三权分立”的雏形。可朱高炽觉得还不够,他这个受过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人,就算不能让明朝“君主立宪”了,至少也得让它提前实现“民主”不是。
当然,有这个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朱棣身边看了太多奏折,实在是觉得有些地方官员太TMD草包了,让他觉得每年给他发俸禄有点亏。而且这次的科考,也让他真实的体会了一把啥叫封建制度下的科举制度。说实话,有点吓人。
除了留下来参加殿试被朱棣选中的前三甲和那二十八宿,在对答朱棣出了“时务策”一题时,让他看到了点儿帝国官场的希望外,其余的那些据说才高八斗的举人进士们,大多都是百无一用。八股文章写得头头是道,可都是纸上谈兵,起不了实际作用,更不能给地方百姓带来福祉。
而国家就靠这少部分人显然不行,那些进士举人们也是要在地方任职做官的。而只要一想到要那些书呆子去帮朱棣管理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朱高炽那心是怎么都放不下去。
于是,某天,朱高炽慎重其事的对朱棣提出建议,说以后朝廷科考的题目要换一换,要照这法子选拔官员,朝廷迟早得毁了。
本来想着要废一番唇舌跟朱棣解释的,没想到朱棣答应得很爽快,直接就说:“好啊,下次的科考,题目由你来出。”
朱高炽足足愣了三分钟才回过神来:“你就这么信任我?”
朱棣向后靠到椅子上,眯起眼睛看他,直看得朱高炽浑身不自在。半晌之后他才说:“朕想看看你们那个地方是怎么选拔官员的。”
此时此刻,两人站在朱雀楼上,眺望被落日的余晖染成金色的恢弘宫城。夕阳西斜,云霞漫天,晚风正好。
朱高炽仰头望着绮丽苍穹,唇角微弯:“我们那个地方可不考八股文。”
朱棣走过去,站到他身边,双手靠到栏杆上:“那考什么?”
“考政治,考行政,考法律,考公文……呃,也就是这里的奏折写作和处理,而政治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时事政治,这个时事政治跟你在殿试的时候考的‘时务策’差不多。除此之外,还有个人综合能力,比如判断推理、言语理解、资料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知识或智力的运用能力、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群体适应能力。这些都考完了,还得接受心理测试。”朱高炽一口气说完之后才发现朱棣看他的目光很茫然,遂想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古代人,他所说的专业名词估计他有大半都没听懂,于是又非常耐心的解释道,“这个心里测试其实就是考察那些考生的性情、意志、品德是否适合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官员。明白吗?”
朱棣不点头也不摇头,更不说话,只是直勾勾的看着他,看得他心里又一次的开始发毛。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朱棣最近看他的眼神总有一种要看穿他的感觉,让他根本不敢跟他对视,只能别过头看夕阳,不再说话。
过了一会儿,朱棣才重新开口说了句:“你们那儿要当个官儿真不容易。”
朱高炽点头:“不过我觉得那种考试在这里也不适用,国情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我倒觉得挺适用的,就是民主。”
“民主?”朱棣更茫然了。
朱高炽继续点头:“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民主。但我觉得在选拔官员这件事情上,除了看官员的学识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得民心。这一点跟做皇帝是一样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在官员身上也很合适。古往今来,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官员总是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而民主,就是让老百姓自己选举他们想要的官员,而朝廷给这个官员一定的任期,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五年。如果在任期之内的所作所为让朝廷和百姓都不满意,那么老百姓可以申请换掉这个官员。如果他做得好,自然可以考虑连任,或者升官。这样,官员直接受百姓的监督,贪污腐败,无所作为的官员自然会减少很多。当然,咱们不能排除有些刁民故意暴乱,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不能完全民主。百姓申请撤换官员,决定权还是在朝廷手里。六部,内阁,皇帝,都需要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明确的调查取证和绝对公正的决策……”
朱高炽越说越激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当他转头看向朱棣的时候,才发现他的目光很奇怪,仿佛他刚才说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压根儿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蹙了蹙眉头,收住未完的话语:“父皇,你怎么了?”
朱棣没有答话,而是抬手去抚摸他的脸:“你们那儿,到底是哪儿?现在还是不能告诉我吗?”
朱高炽心里一个咯噔,却没有像以往一样敷衍他,而是将头转过去,看着夕阳已经渐渐沉下的天际,缓缓说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我只能告诉你,那是一个跟大明完全不一样的时代,那个时代有你想象不到的发达和繁荣。”
既然是想象不到的发达和繁荣,那他就选择不要想。反正那个对他来说不重要。
朱棣沉默了下,继续问道:“那你想回去么?”
朱高炽笑笑:“我回不去了。因为我在那个时代已经死了,所以我的灵魂才会穿越到这里。”
朱棣执着道:“如果可以回去,你是否想回去?”
朱高炽转过头来,看着他的眼睛。
朱棣回看着他,坚持要得到一个答案。
朱高炽勾起唇角笑着摇头:“不想。那里什么都有,可是,没有你。”
话音刚落,朱棣就一把将他抱拉进了怀里,紧紧抱着,力道之大,勒得他全身的骨头都快散架:“就算你想回去,我也会用尽一切办法将你留下。”
“这个我信。”朱高炽环住他的腰,与他紧紧相拥,“放心吧,除非我死,否则绝对不会离开你”。
夕阳完完全全落下地平线,天际渐渐浮上一层薄薄的暮霭,偌大的紫禁城,如同蒙了一层轻纱,朦朦胧胧看不真切。
朱棣说:“什么死不死的,不许说傻话。”
“不是傻话,是真话。”朱高炽从他怀里仰起头来,开玩笑似的说道,“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可不准难过啊,没准儿我是回去了。”
朱棣霸道的瞪他一眼:“有父皇在,你哪儿也不许去。”
朱高炽只是笑,不说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谁知道呢?只要他还活着,还在他身边,他就会用尽全力去爱他,就算是死了,灵魂恐怕也是要纠缠生生世世的。不然,上辈子的自己,为什么穿越数百年的时空,来与他相遇?
而这个时候的朱棣只当他是开玩笑,根本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
有了那内阁七子,朱棣总算是可以轻松一些,不用每日每夜的待在御书房审批那仿佛永远也看不完的奏折,可以跟朱高炽偷空溜出宫去军营找张玉朱能,可以再在一起练兵布阵,运筹帷幄。
朱高炽知道,只有在战场之上,他才能意气风发。
俗话说得好,居安思危。虽然现在政权稳定,战事平息,但帝国的军队也不能有一丝半点儿的懈怠。于是,伟大的朱高炽同学将现代军事完美运用到大明王朝之中,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古代军事演习。
而朱棣做梦也不会想到,此前那么多场惊天动地、血雨腥风的战役都没能让朱高炽伤到分毫,却因为这场演习,竟会将他推向死神的怀抱。
第九十七章:演习事故
之所以说这次军事演习空前绝后,那是因为朱高炽从来没见过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会亲自参加。
所以当朱棣说出“朕也要去”这几个字的时候,朱高炽直接就张着嘴不知道该同意还是反对。当然,朱棣可不管他答不答应,反正他是皇帝,他说的话就是圣旨,朱高炽要是不答应那就叫“抗旨”,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军事演习,这在明朝绝对算是个新鲜名词。朱高炽才刚把话说出去,在京的各级将领申请演习的折子就堆满了御书房。
而朱棣参加的直接后果就是,张玉朱能沐晟沐昂等一干武将踏破了御书房的大门,吵着嚷着要带他们一起玩儿。
而更让朱高炽头疼的是,朱棣竟然二话不说批准了。然后第二天,朱能连自己的都督府都不住了,直接点了两万精兵到城外安营扎寨去。
这下可吓坏了朝廷里那帮文臣,还以为朱能要造反,一天之内竟然收到无数封请求镇压朱能的奏折。
朱棣两父子哭笑不得,好说歹说才解释清楚,顺便也跟他们说了帝国要举行军事演习的事。
第一个发出反对之声的果不其然是方孝孺。不过他倒不是对军事演习不赞成,他只是不赞成皇上太子都去参加。历来皇帝不在宫中,都由太子监国。现在倒好,两父子一个德行,都跑出去玩儿去了,这成何体统?
朱高炽在一旁猛点头,因为他自己也不想朱棣参加。不仅朱棣,他甚至连张玉朱能沐晟这些大将,一个都不想要。
他们的实战经验够丰富了,军事演习对他们来说就跟小孩过家家似的,没啥意思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他进行这个演习的目的,是想让那些没有经验的年轻将士在战斗中学习排兵布阵的能力。
可朱棣却不这么想,他说之前在打建文朝的军队时,也吃了不少亏,就是因为作战经验不够和对敌人的轻敌,没有用对策略,有好的学习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而且,这种新鲜玩意儿要是连他自己和各位大将都不会,以后怎么组织下面的将士进行演习?所以这第一次怎么也要自己先试试,才能在以后的演习中对作战双方的输赢有最准确的判断。
朱高炽想想觉得也有道理,以前他们演习的时候,至少还得有一对人马专门打分记成绩呢,如果连他们都不明白这个游戏怎么玩儿,以后就没办法推广这种演习了。
于是朱高炽特别没义气的临阵倒戈,偏向了朱棣那一边,一起对付方孝孺。
在朱高炽那张铁嘴的帮助下,方孝孺毫无意外的输了个底儿掉,到最后离开御书房时,还信誓旦旦让朱棣全力参加演习,他会连同内阁以及六部做好演习期间的一切配合工作。
朱棣差点儿没笑出声来,装模作样的说了句“爱卿辛苦”,把方孝孺打发了出去,转头对朱高炽竖起大拇指,满脸笑意。
朱高炽走过去把他的大拇指撇下去,一本正经道:“参加可以,不过得跟那些高高在上的将军们都说好,咱们这次只参加,不指挥。”
朱棣笑着点头:“好。”
于是,在大明王朝第一次的军事演习中,朱棣朱高炽以及那些叫出名字足以吓死一堆人的大将们都只做了最最最普通的兵士,而指挥战斗的权利交给了平常从来没有指挥过战斗的低阶将领。而且为了绝对的公平和公正,他们都化了名混在队伍里,尽量不让人将他们给认出来。
于是,在上上下下准备了一个月之后,大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军事演习终于拉开了帷幕。
不过因为古代的条件限制,很多现代的测算方式无法做到,所以这场军事演习其实很简单。人数被精挑细选,控制在了一万以内,分红蓝两方。红方以守为主,三千人抢占应天三十里外的龙驹山。蓝方以攻为主,七千人分四路进攻山顶红方大营。
因为龙驹山奇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所以蓝方的人马显然要比红方多。从人员的安排来看,也知道这次攻方的难度肯定很高。
时间三天,以最后山顶的归属和双方的伤亡定输赢。除此之外,他们这些隐藏在队伍中的“高手”们也会对双方指挥将领的战略战术做出最公正的评分。
而朱棣和朱高炽抽到了蓝方,并且同时被分到最后一路蓝军。
当朱棣得知自己在最后一路时,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因为蓝军的最后一路是守备部队,也就相当于现代打球时的“候补”队员,只有在前三路蓝军有人战死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接替那些兵士继续战斗。
这次指挥蓝军作战的将领叫楚宁,六品武官,连将军都算不上,但此人脑子灵活,有勇有谋,是张玉麾下的一名千总。
他这次安排的进攻路线和战略其实还算科学。龙驹山丛林密布,沟壑纵横,如果将七千人都安排在一条战线上强攻,那绝对是自寻死路。所以楚宁将人马分成了四路,分别击破红方设置的障碍和埋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