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城对比完整个防伪的相貌描写,当场就盖棺定论薛七就是七皇子殿下。
西北军是军权,九添一是经济,钱和军都有了,现在唯一差的大概就是从政班底和人才了。朝堂……会试?
赫连城汗都直接下来了,他摁住狂跳的心,只觉得脑袋眩晕,喃喃自问:“七殿下这是要做什么?”
赫连城不敢想,但他又不敢不想,他只能天天往九添一跑,这一跑就更跑出事儿了,他震惊地发现七殿下的势力比他所想的还要不简单!
第125章
赫连城是武将, 因此让他最先察觉到九添一的势力有多么深不可测这件事的原因,是他发现九添一里端茶倒水的小二都身怀武功。
——九添一的安全性自开门营业起就是满京城闻名的,他们店门外都常年站着一排穿着统一制服肌肉虬结孔武有力的大汉, 他们平常也不做些什么, 就背着手站在那里, 却足够叫人胆寒了。据说他们一开始都是站在屋内的, 只是后来出了戎狄使臣闹事的事儿,他们就开始站在屋外了。
赫连城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些大汉,不过他看得出来这些大汉只是样子唬人,其实多是一些拳脚功夫,真逞凶斗狠起来可能还不如码头扛货的,只是用来吓唬地痞流氓的, 因此他并没有当一回事儿。
直到他有心观察,才发现,外面的那些确实是样子货,但在店内跑堂的小二们, 却不少都是有真本事的, 甚至还有一流高手。
九添一的客人太多, 店里太忙了,而九添一的服务也是出了名的好,只要客人出钱,哪怕是想吃郊外园子里种的柑橘, 他们都能给你弄来。
当赫连城看到一个平平无奇的小二,直接开着轻功走房顶去帮客人买桂花糕的时候,差点没被嘴里的茶当场呛死。
除此之外,赫连城还摸到九添一名下是有自己的书坊的,全天生产卡牌, 都不怎么对外营业,也没再印刷过什么书册了。毕竟九添一要自己生产卡牌,有书坊印刷也算是省了时间节约了本钱了——他原本是这样想的,直到他亲自去了那书坊一趟。
这书坊是不怎么对外营业,也基本不印刷书只卖各种卡牌,但是这书坊开放自己的存书仓库,只要购买一套卡牌,就能办理阅读卡,免费进去看书,还提供抄录用的纸笔,可以说是完全做慈善了。
“七殿下这是要收拢贫寒学子吗?”赫连城心中微惊,原本只是随便来看一眼,现在确实必须得进去看看了,他找到柜台前的伙计准备办理阅读卡。
阅读卡需要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和户籍流程差不多,也是以防造假,伙计在登记前还特意说明阅读卡不能外借,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永久取消资格。
赫连城表示了解,他随手拿了一套卡牌就准备付钱办卡,然而他刚报出名字,伙计就说了一句:“等等!”
赫连城还以为伙计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不打算给自己探查的机会,心中都开始盘算要怎么在不惊动七皇子的情况下把书坊摸清楚了,结果伙计伸手从柜台里拿出一本册子,封面写着“会员信息表”,他翻开到最新一页,指着其中一个名字点了点,“是了是了,您是我们九添一的会员,凭借会员身份能免费进入书坊并获赠一本书,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书籍。”
书坊只允许抄书不允许带书走,伙计每天关门前都会清点一番书架。
赫连城听到这话心思却越发沉了沉:“所有会员都可以吗?”
伙计不疑有他,挂着笑脸回答:“是的,而且不止是我们书坊,凡是我们九添一名下的店铺,这张会员卡都是相通的,会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只不过每个店铺待遇不一样,敬请期待。”
“真人吃鸡也是吗?”赫连城追问。
伙计也不惊讶这位会提起郊外还在建设的新店,不如说自从九添一成为京城数一数二的大店之后,他名下的所有产业都受到了关注,更别说那真人吃鸡还是背靠朝廷,由户部、工部、兵部联手打造的地方了,就连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空闲时候都会问一嘴,还会感叹一声:“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建好,我们能否去体验一番。”
这些来书坊看书的学子大多都是赴京赶考的贫寒学子,他们能接触到的资源太少,即便有家乡富商的资助让他们能在京城生活的衣食无忧,但也仅此而已。
京城大,居不易,在这里光是每日的住宿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知道有多少学子是几人一起住一间房,也还有更多学子连客栈都住不起,只能去深山老林住破庙,像万福寺这种寺庙,那都不是一般的学子能住得了的。
没有背景、门路,才华又不足够,他们连诗会的门槛都进不去,能做也就是埋头苦读了,所以才会越加珍惜每一个机会。而他们大部分人来京考会试就是陪跑的,落榜之后他们也没有时间伤怀,得尽快收拾东西回去,毕竟在京城喝凉水都是钱。
他们之中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这辈子都不会再来一趟京城了,因此便生出了这些感慨。
赫连城进书坊的时候,心怀警惕,看到那些或站或坐穿着单薄的学生,看着书坊免费提供的炭盆、热水、纸笔……这里唯一不提供的大概就是饭食了,但是午时店里开灶的时候,伙计会进来问有没有人需要热饭,这些学子就会从衣兜里掏出饼、满头、鸡蛋等等东西。
赫连城将一切看在眼中,心绪是说不出来的复杂。
在发现每两三日书坊还会在被划为公告栏的墙上张贴有关科举的东西——有时候是历届科举真题、有时候是往年科举美文、有时候是十全公子题册、有时候是朝廷的官报——的时候,赫连城心情更复杂了。
他将此事写在信中告知常大夫的时候,常大夫回信说:“君子论迹不论心,不管七殿下做这一切是否是真的想要收拢寒门学子建设自己的势力,至少他的所作所为是真的为寒门学子们提供了帮助,这便是大善。”
赫连城也认可这样的说法,在这一刻他甚至觉得七皇子登基也没什么不好。
薛瑾安要是看到这封信,一定会告诉他们:书坊的事情跟他的关系真的不大,他充其量就是帮忙完善了一下书坊的布局陈设而已。
把书坊建设成图书馆,是崔醉的想法。
崔醉是最知道贫寒学子读书有多么不容易的,他还算幸运,虽然要自己筹钱进京,但他是崔家血脉,崔家人再怎么不待见他鄙夷他,也不可能真的让他连书都看不了。
世家不一定是学阀,但学阀一定是世家。世家能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手中的田地财富,还因为他们垄断了书籍文化,成为了知识的代言人。
前朝时期甚至出现过论语多译的事情,学阀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句读、释解等手段对经典书籍进行独家翻译,致使寒门难出贵子。
崔鹏飞跟随元帝打天下的时候也称得上是寒门出身,他拜相之后就一直致力于扶持寒门学子,太皇太后掌权期间也延续了这一政策,只是到了如今,官员更迭了数代,昔年跟着元帝打天下的泥腿子们成了新的权贵,寒门也发展成了新的世家。
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过,阶级固化、上对下的剥削是一个朝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崔鹏飞也已经老了,崔醉这个连举人功名都没有的人,能为过去的自己做的,也就是提供一个随意免费看书的地方。
反正书坊已经转行做卡牌,书库里的存货留着也没用,卖又卖不出去,干脆就废物利用一番。于是崔醉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薛瑾安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崔醉都已经在崔鹏飞的指点下,将书坊改造的图纸都画好了,薛瑾安也只是提出了更家舒适的陈设布局罢了。
赫连城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他也会将这一切归功在七皇子身上,毕竟古代幕僚的功劳属于主公是基操。
赫连城只是在一番探查,知道九添一的势力到底有多厉害之后,不禁陷入了沉思中:七殿下离皇位还差什么?
赫连城想了很久,想了很多,各种情绪在脑中纠结拉扯,在得知西北军大胜戎狄平推边线数百里的时候,心中本来就开始倾斜的天平彻底倒向了一边,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退一万步讲,这皇位真的不能给七殿下坐吗?
“不行,我不能这么想,我好好镇守边关就好了。”赫连城拍了拍自己的脸,假装自己还是纯纯保皇党。
在乾元宫抽签的皇帝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赫连城这边彻底倒向了薛瑾安,然而昭阳宫听到赫连城消息的其他人却都心怀戒备,寿全眉头一皱直接道:“怕是来者不善,不如先下手为强。”
寿全觉得赫连城是一个隐患,他就算不知道主子具体都干了些什么,但也知道主子和皇帝并不是一条线上的,赫连城知道的太多,随时都有告密的风险,应该尽早铲除。
赫连将军的忠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可不觉得赫连将军会真的站队皇子,毕竟这算得上是对皇帝的“背叛”。
福禄思索了一番,却有不同的看法:“我听闻赫连将军数次请旨回祁州,遭到了陛下不喜,赫连将军此番也许是为了打消陛下的疑虑,以避免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下场,可以提防一二。”
福禄倒是挺相信赫连城的人品,而且赫连城的地位举重若轻,能拉拢还是尽量拉拢,不要轻举妄动比较好。
福禄和寿全难得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暗自较起了劲,也不知是谁先开得头,两人竟然争起了未来的总管之位。
寿全茶里茶气:“您是如此忙碌,是殿下的左膀右臂,不像我,我什么都不会,也只能待在主子身边,能伺候主子已经是奴才的福分。”
福禄笑容矜傲:“我是珍妃娘娘亲自为主子挑选的,自小便跟在主子身边,对主子的喜好了如指掌,伺候主子,你还有得学呢,太急切了不好。”
两人对视,眼神都似乎炸起了火花,最后纷纷将视线投向了薛瑾安:“主子——”
薛瑾安面无表情,一碗水端平把两人心全扎穿了:“我选灵芝。”
“主子慧眼,奴婢定然尽心尽力。”灵芝笑着应下。
福禄寿全:!!!
两人委屈极了,异口同声道:“为什么啊?!”
薛瑾安:“灵芝能打。”
完全不能打的两人:“……”
薛瑾安还是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处境的,他想要把大启亡国,也不会放皇帝一命,他的登基注定会饱受非议,不知道会有多少朝臣背地里商量怎么造反。
薛瑾安倒是不怕被刺杀,但身边能有一个武功高手自然是更高的。
灵芝的武功只差茯苓一些,而且她长袖善舞善于观察,又是一副天然会叫人放低戒心的模样,是当总管的不二人选。
至于福禄和寿全,薛瑾安是打算和玄十一——嗯,玄十一识相的话就是玄十一,玄十一不识相的话就会是别人——一起放到奉衣处的,正好也能给奉衣处正式的编制,细化其中的权力机关分作三份,至于为什么是三……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同样三权分立是最稳定的政治环境。
“赫连城想见我?”薛瑾安有些意外地和崔醉确定了一下这个消息。
赫连城去书坊调查的行踪, 在当天就被书坊伙计上报,经由福禄的手告知了薛瑾安。这也不怪赫连城不小心,实在是能有钱办会员卡的人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在书坊这里的。
伙计最初背那本厚厚的会员卡信息册, 只是听说九添一的会员都是非富即贵之人, 是绝对不能得罪的, 伙计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 他能在书坊干这轻松高工资的货,还是因为他是崔家的家生子,是崔老爷将他推荐给崔醉少爷的,崔醉少爷觉得用他比较放心,也就留下来了。
伙计也没想到还真的会有拿会员卡的人往书坊跑,他虽然见识短浅不知道赫连大将军的全名, 也不知道赫连大将军的长相,但他却也知道这样的人突然跑到书坊这里蹭免费书看,实在是不对劲。于是他就抱着宁可错报不可漏报的心态,关店之后就立刻去九添一跟掌柜的将这件事说了。
掌柜可比伙计知道的多, 一听赫连城这个名字, 不仅将他的身份对上了, 还将整个赫连家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对上了,随后他找人来问了赫连城最近在店里的行动,很快就意识到赫连将军这是有意识地在观察店内情况,麻溜的就把这件事给上报了。
薛瑾安对此并不意外,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赫连城会在安静两天之后突然直接找上掌柜的,要求他给幕后老板带话,“仰慕薛七公子许久,盼见面一叙。”
薛瑾安稍微分析了一下, 就知道赫连城想跟他见面是为什么了,“他想回祁州。”
崔醉颇为疑惑:“现在朝中本来就没多少武将能用,他早晚都能回祁州的,慌什么?反正他回不回去师父你的位置都是稳的,他现在跑回去忌惮你跟你夺权,这才会让西北军动荡吧。”
薛瑾安不置可否,他虽然不懂人类感情,却能通过数据对人类都得行为逻辑进行分析,赫连城想回祁州不是慌也不是怕,只是放不下。
赫连城镇守边关快二十年,西北军和祁州已经刻进了他的本能里,想要他彻底放手,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戎狄亡国灭种,要么他战死沙场。
再一个,赫连城极度不适应京城的环境,他已经快要忍耐到极限了。
崔醉觉得自己这样卑劣的,没有信仰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懂赫连城的这种无私奉献的,他问薛瑾安:“那师父你见他吗?”
“不见。”薛瑾安并不觉得有和赫连城见面的必要,他道,“告诉他,很快皇帝就会求着他回祁州的。”
“哎!”崔醉眼睛晶亮的应声,知道师父肯定在其中有所设计。
崔醉是很相信他师父实力的,说赫连城很快就能回去就一定很快,但他没想到能有这么快。
当天夜里,薛瑾安叫人刻意压后的战报终于入京,皇帝惊怒交加,直接将怀里的温香软玉掀下龙床,京城不知多少大人府邸灯火通明,多少大人大半夜的穿衣洗漱匆匆进宫。
皇帝对西北军擅自出兵一事大为光火,想要治罪那叫龙傲天的将领,被及时赶来的内阁首辅姜汶拦下,在姜汶的极力传说之下,皇帝只能咽下这口气,并对西北军击退戎狄大军进行大肆赏赐嘉奖。
然而早朝上,皇帝尚未开口,太皇太后突然就此事发难,怒斥戎狄野心昭昭,并发落数位保和派大臣,将戎狄使臣入京以来与其交往过密的臣子大为通敌叛国的乱党,这大帽子盖下来,朝臣们瞬间安静如鸡,无一人敢在这时候跳出来为被点名的人申诉,就连素来头铁的右都御史都缄默不言。
皇帝原本以为这件事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毕竟太皇太后掌握的证据只能证明有些大臣心太大太野,什么贿赂都敢收,但也没有能被直接定性为通敌叛国的铁证,却不曾想太皇太后远比所有人以为的还要雷厉风行,她竟然直接就叫人将几个被查出收受戎狄使臣贿赂,透露朝中消息的官员拉出去砍了。
人甚至都没被拉到午门,刚出勤政殿就掉了脑袋,甚至有血溅在了门槛上,站位比较靠后的小官们目睹这鲜血淋漓的一幕,有一个胆子小的眼睛一翻竟然直接晕了过去。
勤政殿内鸦雀无声,只听到太皇太后用平静的声音任命了几个人,将朝中刚空出来的位置填补上,算是彻底在朝堂站稳了脚跟。
皇帝脑子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才被脑中小X老师的声音拉回了神。
被误认为小X老师的薛瑾安发弹幕:【干得漂亮!】
【早就受够了朝堂磨磨唧唧的办事效率,终于被整治了】
【老祖宗威武霸气!】
【皇权正统在太皇太后!】
薛瑾安今天特意来看早朝直播,就是为了等这一刻,他是真的很烦朝堂那三天干不好一件事的处理速度,果然还是太皇太后行动果决痛快,有太皇太后整治,想来他以后接手的朝廷班底会少很多只会说废话的家伙。
薛瑾安心满意足。
太皇太后终于再次拿到了朝堂的主动权,她的风格和皇帝是完全相反的,她属于掌控欲较强的类型,会直接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安排下去,而不是等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吵得没完没了吵出个结果来才跟着他们的结果做安排。
当然,这也不代表太皇太后就独断专横不听纳谏,只不过她不喜欢无谓的争吵,她要听的纳谏是朝臣直接将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这三条说清楚明白,至于用不用,不是朝臣们你驳倒我我驳倒你能左右的,全然看太皇太后觉得哪边更有价值。
因此太皇太后昔年当权之时的早朝普遍都时间不长,而且纯粹就是汇报,连说话的格式模板都差不多。
对于大臣来说,这样“刻板”的规则限制了他们的发挥,这样的早朝太过压抑,但薛瑾安作为代码生命,是更喜欢这种没有温度就事论事的早朝氛围的。
果然,太皇太后即便退了这么多年,上早朝的习惯也还是没变,她就像是在组装一样,将大臣们当成零件放进国家机器的运转中。
皇帝全程都保持沉默,只有脸色越来越难看,直到太皇太后安排到赫连城,说要让他接手御林军并对御林军进行整治之时,皇帝开口了:“祁州刚经历战事,正是需要人镇守之时,赫连爱卿该回去了。”
“祖母,祁州不能丢。”皇帝死死盯着太皇太后的眼睛,拿百姓之命来压她。
太皇太后深深看了他一眼,似乎是对他的行为不满,却又只能妥协的样子,她沉声道,“那便依陛下所言。”
皇帝当场让李鹤春去传旨,让赫连城连夜奔袭赶赴祁州——赫连城先前触怒皇帝,被要求好好休息享乐,他已经好几天没有上朝了——他生怕自己传晚了,赫连城就要被太皇太后扣在京中,成为太皇太后的左膀右臂。
然而实际上,太皇太后对赫连城的离开十分满意。
太皇太后现在最差的其实是军权,御林军、奉衣处这些武装力量都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至少明面上是这样,太皇太后现在掌握的,只是一部分奉衣处的探子,而这些探子再怎么厉害,也是比不上正式军队的,若非御林军内部也被腐蚀的一团糟,太皇太后不可能在这时候对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发难夺权。
也正是御林军内部一团糟,太皇太后才不能让赫连城留下,赫连城就是军队的镇山石,只要有他在京中,军队的人就会收敛起来,一旦赫连城接手御林军,不出三个月必然能将御林军整顿出模样来。
太皇太后对能凭借名字就震慑边关这么多年,戎狄想要对大启开战还得先把他调开的赫连城的能力很自信。
只不过太皇太后知道,皇帝很忌讳她沾染军权,其他事情上皇帝还有可能忍,但一旦涉及到军权,无论她提出什么,皇帝都会第一时间反对驳斥。她如果说要赫连城回祁州,皇帝就会让他留在京中,反之亦然。
于是太皇太后就利用了这一点,让皇帝马不停蹄地把赫连城送了回去。
没有了赫连城,之后太皇太后用奉衣处渗透军权的事情会顺利很多。
只不过太皇太后到底也是有些失望的,尽管经历过那些事情之后,她对皇帝的能力有了一些看法,却没想到皇帝的能力比她所以为的还要不堪,偏偏太皇太后知道,皇帝纵然不是多么惊才绝艳的皇帝,但当一个守成之君是绰绰有余都,偏偏为了一己私欲,将朝堂弄成了这样子。
是的,太皇太后看出来了,皇帝对朝堂大臣的放纵,是想要竭力抹去她的印记,于是不顾任何代价就是,走了和她完全相反的执政模式。
“当官是为国为民,并非为一己之私,还望诸君谨记。”最后散朝之时,太皇太后如是说道。
薛瑾安知道她这话不止是说给大臣听的,可惜最该听的那个一脸愤恨,完全听不到。
第127章
太皇太后和皇帝的争权夺势摆在了明面上, 朝堂风声鹤唳,后宫都肉眼可见的变得安静祥和起来,各宫主子们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福禄收到的消息都少了很多, 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安分。
就连来贺寿的别国使臣团们也大抵闻到了这风雨欲来的味道, 两日时间就都撤了个七七八八, 偌大的驿站内,最后只剩下了戎狄使臣和沙俄大帝国的使臣。
当然,这两方也都不是自己愿意留下的,又或者说戎狄使臣是想走走不了,他们的两位领头人三王子葛尔丹和相国之子翁天信,早就被太皇太后很有先见之名的抓了起来关在了慎刑司中, 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放出来,他们所有的请求放人的奏疏都被无视,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半点回应。
如果说最开始还有臣子看在金钱的份上帮他们传递个把消息,给他们一些方便, 然而在太皇太后直接以叛国罪处置掉一批人后, 朝臣们就人人自危, 上街都恨不得绕着有异国特征的人走。
毕竟太皇太后只是雷厉风行地处理了犯事儿的本人,而没有迁怒家人,没有赶尽杀绝,已经是网开一面了, 在这之后要是还有人敢顶风作案,那就真的是抄家灭族的惨案了。朝臣们都是很识相的,有再多的小心思这会儿也会好好藏起来,绝对不让人发现,有不少人甚至心底还暗暗庆幸感激, 感激太皇太后给他们留下了回头的余地。
——人性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做九十九件好事只做了一件坏事,得到的只有唾弃和辱骂,会被指着鼻子怒斥“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肮脏的小人,我看错你了”这样的话,然而当一个坏人做了九十九件坏事,突发奇想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又会得到“这人还有救,还没有坏得彻底,原来也有这样的软心肠”之类的评价。
这一套理论在被薛瑾安身上适用,在太皇太后身上同样适用。
戎狄使臣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安分的待在驿站里等待宣判,包括那些接到了大汗命令准备让三王子葛尔丹死得其所的人——嗯,要杀人也得能接触到人不是?他们也只能等葛尔丹被从里面放出来了。
不过大抵到时候也就是他们的死期了,薛瑾安和太皇太后想法一致,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葛尔丹放回戎狄搅乱戎狄朝堂,但其他的戎狄人,包括翁天信都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得为刚经历过的战争,以及自戎狄使臣入京以来对大启的屡屡挑衅付出代价。
太皇太后可不是皇帝,她是不会因为不想开战就向敌国示弱的,相反,越是不想开战,她只会咬得越狠:“鬣狗只有被打痛了才能学会夹着尾巴逃跑。”
薛瑾安深以为然。
要说戎狄使臣留京是因为朝廷不放人,那么沙俄大帝国使臣留京,就纯粹是因为他们的伊琳娜公主不愿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