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西域商人行走四方,我想借助他们的口,让寰宇各处都知道有平川这个地方,可以换到珍贵的精盐、美丽的瓷器,还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让他们主动来换。”
这就是楚溪客的野心了。
姜纾看着他,目光中透着矜持的骄傲:“作为楚记的董事长,我同意了。”
然后,他话音一转:“不过,作为平川城未来的宰辅,还需请示平川王殿下。”
楚溪客咧开嘴:“平川王殿下也同意了!”
楚记新的征程,就在今日开启了。
!
第129章
楚溪客选出了两支商队。
一支由贺鲁阿栾带领,从王城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 出玉门关,到达西洲。
另一支由汤老四带队, 从王城往南走, 穿秦岭,过巴蜀,一直到达比彩云之南更靠南的林邑,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占城”。
确切说, 他只是选了两个领队,至于组建队伍、寻找向导, 挑选马匹和骆驼种种大事小情,就由贺鲁阿栾和汤老四自己负责。
用楚溪客的话说就是:“这回出去, 少说也得两三个月才能回来,无论人员还是马匹自然要选你们自己可心的, 不然万一半路打起来怎么办?”
虽是玩笑话,但贺鲁阿栾和汤老四都十分感动, 怎么说呢,就觉得被信任, 被赏识, 被重用,恨不得当即指天发誓,高喊一声“士为知己者死”。
对于两个人内心的波澜壮阔,楚溪客半点不知情, 他只是效仿唐太宗“垂拱而治”而已。
不过, 人家唐太宗是建功立业之后适当放权, 楚溪客是从一开始就佛系反卷……
他给了两个人十天的时间做准备,在此期间他自己也没闲着,而是借用军营的大灶,打算给商队准备一些路上吃的“方便食品”。
军中伙夫有一片独立的驻地,用栅栏围着,旁边还有几亩地,养着几只羊,种着些当季的时蔬。
楚溪客之前做鸭货时来过一次,伙夫长认识他,因此他没提前打招呼,也没带人。
没想到,这次过来一个熟人也没有。
彼时,营中刚放过早饭,伙夫们正闲得剔牙呢,冷不丁瞧见一个白白嫩嫩的小郎君,还以为是哪位将军家的小公子。
楚溪客笑眯眯道:“我确实是将军家的,不知可否借大灶一用?”
一位陌生的伙夫长翘着二郎腿,操着浓重的灵州口音逗他:“那你得说说,到底是哪位将军家的,若是头衔低了,咱们可不认。”
楚溪客笑眯眯道:“区区不才,正是贺兰大将军家的。”
伙夫长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扭头看向旁边的小兵头:“大将军不是没成亲吗?哪里来的这么俊俏的小郎君?”
小兵嘿嘿一笑,凑到他耳边说:“不是说咱们大将军上赶着倒贴姜首辅么,要是跟姜首辅成了,那首辅家的小郎君不就成了将军家的么?”
伙夫长绕了好几道弯,突然脸色一变:“首辅家的小郎君,那不就是——”
不就是平川王殿下吗?
我的老天爷诶!
满营帐的大兵小兵齐刷刷跳起来,惊疑不定地看向楚溪客。其实他们还不是很确定,但是,万一呢?
楚溪客一脸和气:“知道我是谁了么?”
伙夫长豆大的汗珠唰唰往下掉,然而还是顶着压力磕磕巴巴地说:“没、没有手令,即便贺兰大将军亲至,我等也不能认……还、还请小郎君出示一二……”
楚溪客点点头,很守规矩地掏出平川王手令,递到他面前。
伙夫长膝盖一软,五体投地:“末、末将该死!”
楚溪客笑着拍拍他的肩:“你按规矩办事,哪里就该死了?回头我还要跟大将军说,让他赏你。”
伙夫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地抬起头,怔怔地看向楚溪客。
楚溪客故意板起脸,话音一转:“不过,你得先完成一样差事,若做不好,还是得罚。”
伙夫长忙道:“殿下尽管吩咐,末将万死不辞!”
楚溪客失笑:“放心吧,不仅不用死,还有好吃的。”
他把人都叫过来,亲自演示,教给兵士们如何晾挂面,如何榨豆油。
兵士们起初还有些惊魂未定,然而很快就被楚溪客娴熟的动作吸引住了,渐渐地忽略了他的身份。
有人壮着胆子问:“殿下灶上功夫怎会如此了得?”
楚溪客毫不避讳地说:“我在长安那会儿是卖烧烤的,后来又开了奶茶店和丸子铺,生意可好了。”
兵士们惊奇又感慨,不由觉得眼前这个手上沾着面粉、笑容温暖和煦的小郎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平川王,而是他们中的一员。
因此,兵士们不再束手束脚,积极地干起活了。
楚溪客倒是清闲下来,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就好。
他再三强调,这些干粮是给远行的商队准备的,要用最好的材料,还要注意卫生,决不能马虎敷衍。
有一个小兵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商队,不都说商人是末流吗?
楚溪客道:“他们虽是商人,却和平川军的将士一样,担负着关乎国计民生的任务。就像你们,负责整个平川军的伙食,并不会因为军职低就不重要。”
小兵呆呆地说:“我们……很重要吗?”
楚溪客笑道:“当然了,如果没有你们,贺兰大将军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冲锋陷阵?”
伙夫们瞬间支棱起来,原来他们这么重要呢!
一时间,上到伙夫长,下到烧火小兵,一个个精神抖擞,可卖力了!
楚溪客没想到小小的一句鼓励竟能有这样的效果,看着兵士们高兴的样子,他自己也很开心。
既然大家都挺开心,当然要多说几句啦!
于是,楚溪客就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到“每个小兵都是潜力股”,最后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伙夫”迎来高潮,完美地结束演讲。
——至于“潜力股”这种洋气的词汇,不用担心兵士们听不懂,楚溪客顺带着就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
起初,只有伙夫营的兵士们在听,后来,附近的巡逻兵也过来了,继而是听到消息赶过来的下层军官,甚至一营校尉。
所有人都静静伫立,认真倾听,努力把楚溪客说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印刻在脑海里。
没有人怀疑他在说大话,也没有人把他和某些不干实事、只会耍嘴皮子的文臣画等号——毕竟,这是武将们最讨厌的一类人。
楚溪客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无论说什么都是发自内心,自然流露出真诚的力量,令人信服。
在场的兵士们不约而同地想着,他们的小殿下一定是全天下最好的君王,一定要好好当兵,为殿下效力。
这日的情形一传十,十传百,一夜之间就在整个平川军中传播开来。
“每个小兵都是潜力股”鼓舞着每一位出身微贱的兵士,“好好当兵,为殿下效力”的誓言也在越来越多人心里扎下了根。
在此之前,平川军只知贺兰氏,不知平川王;从今往后,贺兰大将军依旧是将士们的奋斗目标,平川王则成了他们的信仰。
这一切的转变,仅仅是因为楚溪客过来做了一顿干粮……
贺兰康一边笑骂“臭小子”,一边得意洋洋地写信向各路节度使炫耀去了。回家后再装出一副伤心失落的样子,在姜纾面前博同情。
姜纾象征性地安慰了他一下,转头就召集中书省开小会,重点讨论如何帮助自家平川王在军中巩固威望。
可以说偏心得相当明显了。
***
楚溪客对此一无所知。
此刻,他正在兴致勃勃地向商队炫耀他“苦思冥想”研究出来的“超级远行大礼包”——
“楚飘飘速溶奶茶,封在罐子里,想喝的时候舀一勺,用开水一冲,补糖又解乏。”
“小猫头干脆面,走路可以吃,下雨可以吃,被骆驼追、被大象踩的时候也可以吃,一个字,就是‘方便’!”
“还有这个自热火锅,这里面可是透着神奇的智慧……咳、具体原理不需要知道,因为我化学也不好,总之感谢阿淼的友情支持——关键是!里面有腊肉啊,鱼丸啊,脱水蔬菜啊,亲亲肠啊,可谓是荤素搭配、解馋圣品!”
“最后这些胖嘟嘟的小罐子,可以称之为‘暗度陈仓坛子肉’,坛子里有上下两层,上层是香喷喷的熏肉,下层藏着盐。”
最后一项,才是商队此行的关键。
西行一队的目的是去西域做宣传,让那些安西、北庭、西洲、波斯、大食的商人都知道,平川城有精盐,有瓷器,有丝绸,有数不尽的新奇物件,若想要就带着你们的好东西过来换吧!
顺便,楚溪客还给每一个队员发了一本《果蔬辨识手册》,上面画着土豆、红薯、玉米、南瓜、花生等高产作物,期待着商队沿途找一找。
对了,还有华夏美食的灵魂之一,辣椒!!!
万一《血色皇权》的作者是个吃货呢,说不定就把这些作物提前写出来了!
相比之下,南行二队的目标就“单纯”多了。
楚溪客让他们去林邑国,明面上是用盐换“王妃爱吃的榴莲”,实际任务是在民间偷偷收集占城稻种,带回平川。
楚溪客打算培育高产水稻。
他努力搜寻了一下自己贫乏的历史知识,终于想起来有个“占城稻”,是在宋朝的时候引入中原的,据说大大地丰富了宋朝的粮仓。
楚溪客记得,占城稻抗旱、高产、长得快,想来可以在平川存活。
实在不行,就让它和本地稻谷相个亲,生小崽呗!娘亲来了不适应,混血崽崽总得有那么几个争气的不是?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西北又干又冷,种不了水稻,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地方能种的,而且,因为得天独厚的日照条件和昼夜温差,这里种出来的水稻软糯香甜、颗粒饱满,不亚于后世的五常大米。
这个地方,就是在后世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
巧了不是?刚好在平川境内。
商队集结,整装待发。
大伙前一刻听着楚溪客炫耀“超级远行大礼包”的时候,还嘻嘻哈哈地笑着,后面说到任务,所有人都换上了凝重的表情。
此事若成,他们便是名留青史的先驱;若败,可能就是尸骨无存。
就像楚溪客说的,这两支商队担负的使命不亚于将军冲锋陷阵,政客纵横捭阖。
“保命第一,任务是其次。”
“尊重当地的习俗,保持敬畏之心。”
“尽量找有经验的向导,多花一些钱也没关系。”
“还有,无论到了何处,都不得宿娼狎妓,记得家里有人在等你们。”
“……”
楚溪客一条条叮嘱,队员们一声声应和。
最后,楚溪客红着眼圈掷地有声地说:“平安回来,一个都不要少!”
此后,漫长的路途、无数艰难险阻中,就是这句叮嘱,支撑着一支又一支平川商队走出贺兰山,走出西域,走向更广阔的西方,甚至,浩瀚的海洋……
第130章
楚溪客终于有钱了!
不对,应该说,平川城终于有钱了。
其实, 楚溪客从长安带过来的钱一直没花,原本想用来建王城, 但是姜纾从一开始就要求把平川城的府库和楚溪客的私库分开, 楚溪客可以调用府库的钱,府库却不能私用楚溪客的钱。
也就是说,平川城的钱是楚溪客的,楚溪客的钱还是楚溪客的!
半年来, 平川城百废待兴,处处都要花钱, 府库月月入不敷出。
好在,临近年尾, 落户的百姓少了,不用再着急建村落、分房子。
相反, 百姓们要生活,就得消费, 发现平川的食盐比别的州府卖得便宜之后,就开始报复性囤盐, 生怕不久后盐价会上升。
因此, 他们不光自己买,还给家乡的亲朋好友捎信,让他们也过来买。
平川城的盐铺刚开张,当日的存盐便销售一空。第二日上新, 又卖空了, 接连几日日日如此, 晚去的百姓根本买不着。
百姓们便更加觉得平川城的盐价会上涨。
毕竟,在别的州府盐价“涨涨落落涨涨涨涨涨涨……”是家常便饭。
直接影响就是,远道而来买盐的百姓更多了。
这点钱放在别的州牧刺史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但楚溪客不一样啊,他可是卖烧烤出身的,摆摊第一天赚到了一文钱都那么开心,现在可是赚到了好~~~多个一文钱!
为了可以持续性赚到更~~~多一文钱,楚溪客暗搓搓地在平川边境开起了“食盐小铺”,方便四面八方的百姓过来买。
实际上,跨州府买盐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但楚溪客脸皮厚啊,还有俩好爹。
姜纾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言明“盐贵伤农”,暗指楚溪客这样做是体恤百姓,并拐弯抹角地说,谁跳出来阻止谁就是“百姓的公敌”——最后这个词是楚溪客加上的。
紧接着,贺兰康就秘密地送了一车车精盐出去,简单粗暴地按住了各处节度使蠢蠢欲动的小心思。
本地盐卖得再贵,钱也都入了国库,哪里比得上自己兜里有盐来得实在?
更何况,各地长官中不乏一心为民的清流之士,巴不得百姓们能吃上便宜盐。
于是乎,楚溪客的“食盐小铺”越开越多,越开越红火。百姓们买到了物美价廉的盐,平川城的府库也堆满了一筐筐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