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沉碧玉(包子)下——白眉煮酒

作者:白眉煮酒  录入:08-18

闻家小妹也停筷插嘴道:“上一次是林阁老主持科举,这一次是宗老头,可不是想平分秋色,哪边都不得罪么。宗老头又不是傻子,趁着机会多拉拢几个为他所用才是正经事。大哥呀,只好等下一回了。”

闻静思忽然道:“子均现今如何了?”

闻静心愣了愣,笑道:“那傻子天天读书,恨不得把书吃下去。林阁老说他火候已到,这一榜就算是龙虎榜,也会榜上有名的。”

闻静思点点头,淡淡笑了开来。

晚饭过后,闻静思被雁迟邀去花园里散步。满月的清辉笼罩在雪后的花木上,是另一种清冷之美。石径上的积雪早已被仆役清除,两人并肩缓缓而行,眼中有景,景中有人,可惜此时的两人都无心赏景。待离厅堂远了,雁迟才缓缓问道:“我听大人说今年两州的状况似乎不容乐观。”

闻静思一边活动酸痛的腰背,一边答道:“父亲在两州的旧友昨日来了信,今年冬季雨雪少,若是开春还是如此,必定又是旱年。”

雁迟眉头一蹙,道:“隔三岔五治旱,都是治标不治本,就没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么。”

闻静思长长出了口气,看着那口气化作一团白雾,缭绕空中,正如愁思絮结,不由道:“两州百姓谁不盼望一劳永逸?朝廷每次派出的大臣都不是同一人,好好一个办法,朝令夕改。不能坚持之下,怎会长久有用。”他顿了顿又道:“阿迟,今年若两州有旱情,我想去一趟,看看有没有好办法能一劳永逸。”

雁迟心中一惊,下意识地问:“大人知道你这打算么?”

闻静思摇头道:“我只求两州风调雨顺,哪里敢拿这些烦心事让父亲担忧。”

雁迟停下脚步,深深凝视着他在月光下显得异常润白的侧脸,笑道:“你去,是不是为给宁王在百姓中立威?”

闻静思眨了眨眼,唇角弯弯:“为他,也为我。”

雁迟缓缓吸了口气,又轻轻吐了出来:“那就去罢。”心中却暗道:“无论你去哪里,我都会跟随着你。”

闻静思的猜测与忧虑终于在来年三月出了结果。禹州八百里急报在三月初九的晚间到达京城,朝廷早已习惯了这事,反而处理得不紧不慢。闻静思前几日与薛孝臣商量好了赈灾的各项钱款,却迟迟等不到中书省的公文,私下问了父亲才知朝廷里对派哪位官员前往赈灾有了分歧。宗系意在办事迅速有条理的宗丰年,而闻史两家推举经验颇足的水部郎中孙文渊,两派各有各理,一时难分高下。

闻静思想不到竟是为了人选才致使燃眉之事拖宕许久,不禁又气又恼,可中书省又非宁王管辖,只好一边耐着性子等下去,一边告知父亲自己愿以宁王之名去禹州实地勘察,寻求长久治旱之法。闻允休听到后并不讶异儿子有此念头,找了个饭后的空档,将他叫到书房来说话。闻静思觉得此事既可为百姓解难,又可为宁王添美誉,实乃一箭双雕的好办法。闻允休听他仔细分析后,沉思良久才道:“两州之旱一直是你的一块心病。你手中若无权势倒好,既然掌握了宁王的印信,亲手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也是圆圆满满。只是你孤身前往,莫说我不放心,宁王知道了,也会怪罪我。”

闻静思满脸的不可思议,疑惑道:“他做什么来管这个?”闻允休伸手摸了摸今年才蓄上的胡须,抿嘴一笑,并不答话。闻静思看父亲这样一幅莫测高深的样子,不禁又道:“父亲,我早已成年,可以照顾好自己。若父亲还不放心,我再带几个随从,况且,宁王还留了侍卫在暗中护我。”

闻允休敛下眼睑,遮住一眸的幽深,轻声道:“先别急,让我想想。”

既然父亲答应让自己去,闻静思也算安下心。等着中书省公文的这段时日,裁剪了几套粗布衣衫,又购置了水囊与马匹等物。他这边刚准备好,中书省就下了公文。第一批赈灾款项十五万两白银,与各项物资由兵部派遣将士护送。而前往治旱的官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是上一榜的二甲进士杨瑕,魏河公主的驸马。闻静思对他的行止略有所闻,是个长袖善舞,两面三刀之人。他心中不愿与这位驸马有同行,便向父亲请求能尽快出发,不料这一回闻允休答应得十分爽快,只温声叮嘱一路行走多加小心。几个弟妹这时才知道他要远行,又是担忧又是不舍,言语间直把长兄说得似三岁孩童。闻静思无奈之余,亦是十分感动。临走前一夜,闻静思唤出了萧韫曦留下的影卫明珠,请他明日装扮成家仆与他同行。

三月二十九一早,闻静思与三个随从由北门出城。前来送行的除了弟妹,竟然还有林稳与郭岩,反而最该来的雁迟一早进了宫,不能来送。林稳自从得了闻静思首肯,一直加倍用心学业,今日来话别,也是从闻家小妹处得知。他与闻静思性情相近,志趣相投,交浅言深,惺惺相惜。如今四手相握,也只是淡淡地几句祝福话语。而郭岩在父荫之下早早进了官场,虽有城府手段,在闻静思面前却返璞归真,毫不掩饰真性情,不见平时的半点虚伪。此时站在闻静思跟前,袖手笑道:“强龙不压地头蛇。君谨此去,恐怕会有诸多不顺。我在禹州有一旧友,君谨若有难处,只管随意差遣。”说罢,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递了过去。

闻静思微微一怔,双手接过道:“还是士仁想得周到,我回来后定重谢你。”

郭岩摆手笑道:“你我皆为宁王办事,自当共同进退,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闻静思淡淡一笑,温声道谢。目光巡过众人,仍是等不来雁迟。见时辰不早,拱手向众人告辞,翻身上马,沿着官道一路朝北奔驰而去。耳边是疾驰的马蹄声,眼前是仲春的殷殷翠绿,可闻静思的脑海中一直忘不了土地龟裂,千里无碧,易子而食的一幕。这一幕压在他心头整整十七年,驱之不去,不招即来。闻静思紧紧咬着嘴唇,双目遥望天地尽头,此时的心中再无杂绪,只剩一个信念,定要让宁王美名扬四海,青青芳草及天涯。

第十四章:风雨吟啸且徐行

四月的禹州本应是青青麦苗接连似海,春雨如油滋润田埂的景象。然而出了云州,刚入禹州的云岗,土地风吹尘扬,秧苗奄奄一息,河床水位下降,种种都是干旱的迹象。闻静思四人沿着官道直奔建昌府,途中经过十一个城镇,无一幸免。建昌以北更是土地深裂一丈有余,井水枯竭,洗衣做饭都成了难题。原定于四月初十到州府,因闻静思沿途入住民宅,询问当地旱情,勘察地势山脉,走走停停,进入建昌已是四月二十日的傍晚。

一行四人寻了个干净的小客栈入住,闻静思与明珠一间,家仆吴三吴四共一间。四人随意用过晚饭,闻静思请店伴烧水沐洗。店伴看着丰厚的宿资,将满脸的不情愿换做恭维,走去后厨传话。闻静思知道这时候的水比黄金还珍贵,因而这近二十日的行程,只在偏远的干净河滩中沐洗,饮马,储水,如非困难,绝不求助百姓。当店伴来知会他澡房已备好热水,闻静思才算在这段日子里,第一次从头到脚清洗干净。只是这次洗过,不知下一次要到什么时候。

建昌虽是州府,比之京城要差得远。太阳一落,街上店铺都早早上了门板,不到亥时,阁楼的居室也都陆续熄了灯火。客栈的厢房住着四方来客,习性不同,倒比别处热闹些。闻静思坐在桌前就着灯火细看羊皮地图,明珠在他对床闭目打坐,待他写完了近日见闻,明珠也缓缓收了功。两人四目相对,闻静思轻声道:“我听店伴的口音,应该是本地人,有些事情我想问问他。”

明珠对他四处体察民情已习以为常,点头道:“我陪你下去。”

客栈早已上了门板,前堂只留了一个店伴躺在条凳拼成的床板上,点着一盏油灯守夜。他见两人从楼上下来,连忙起身问道:“客官要点宵夜?”

闻静思来到他身前坐下,摇头道:“我不要宵夜,只想向你打听些事。”

那店伴满脸怪异地坐回床板,迟疑道:“客官请说。”

闻静思淡淡一笑,目光落在他的手掌上。用晚饭的时候他就发觉此人手掌的厚茧不似一个普通的城里人,掌心经农具的磨砺,粗糙厚实,脸手更是庄稼人一般的黝黑。这样一个人,定然比城里人经受过更多的苦难与劳作,更深的体会雨雪风霜对庄稼的影响,想到此处,不由更加用心起来:“小哥,我自殷州来,一路见旱情严重。庄稼旱死在田里,溪流井水枯竭,百姓要去远处取水饮用,凭往年的存粮度日。各衙门的大人知道不知道这些事情,有没有管过?”

店伴接待四方来宾,早已练就火眼金睛,上下打量了闻静思片刻,见他皮肤白皙,鬓角指甲修整的干净利落,衣着虽普通,气质却不像出自小门小户人家,满心疑惑地问:“客官是朝廷的人?”

闻静思不料他如此警觉,与明珠相视一笑,缓缓道:“我不是朝廷的人,小哥不必担忧,我只是想知道禹州如何应付旱情。”

店伴见他看过来的双目温和坦荡,毫无掩饰,便信了他的话,轻叹一声道:“禹州易旱,天底下都知道的事情,官老爷们怎么可能不知道。知州江大人还算是个正直的好官,每年都叫百姓存粮,应付旱时所需,朝廷派来官员分发物资,他也是带头第一人。不过,有粮无水,谁也吃不下,关键还在于水源。你们从殷州来,一定经过望京,离城三里远有个山,种满了竹子。上次大旱,朝里派了个姓宗的钦差,见山里水源丰富,叫人砍了所有的竹子,凿空竹心连在一起充当管道,将水源引至城中。虽然解了一时之难,但几年后,那山没了竹子,日晒雨淋成了荒山,土壤存不了水,水源渐渐就干涸了。江大人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又不敢上书得罪,听说那位钦差在京城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说到此处,看了眼闻静思,见他面无表情,才继续说下去:“相邻的知县被江大人带着也是个好官,再北些就不行了。灾荒不断,朝廷不想管,知县也没心理,没活路的人就逃奔到临州,还能讨口饭吃,年老病残的,就只能等死了。”

闻静思微微垂着头沉默下来,明珠和店伴都看着他。过了许久,才听他自言自语道:“水这一物,真是万物之根源。”又朝店伴问到:“江大人就没想过抗旱一劳永逸的办法么?”

店伴叹道:“这是天灾又不是人祸,谁能逆了天意?建昌和靠湘子江近的城镇还能取用江水勉强供人吃喝,农田和家畜就兼顾不了了。禹州靠北,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稻谷,遇到旱年就没什么收成。那些离得远的城镇别说灌溉农田,等五月最旱的时候,井水都会干枯,取水还要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路,一天下来,才装半缸的水,真是苦不堪言。不过,我听说昌南前几年大旱的时候,给河神献过童男童女,不出半个月就下了暴雨。也不知是不是禹州得罪了天神,隔个三五载就来降罪。”

闻静思骤然一惊,斥道:“给河神献童男童女?怎么会有这样荒谬的事。”

店伴无奈地道:“客官,你来自殷州,那里物产丰美,自然不会有这些巫神鬼怪之事。可昌南不同,接连几日吃不上一口水,别说献童男童女,就是自家爹娘能搏老天欢喜,也敢献了出去。”

闻静思从未听过这样的事,听得是目瞪口呆。店伴见他怔怔地坐着,心中直笑他涉世太浅,又见他身旁的同伴面无表情,倒是摸不准心思。闻静思从震惊中回过神,又道:“昌南的县令就不管不顾了么?”

店伴摇头道:“那些巫觋口舌伶俐,百姓又渴求降雨,自然什么方法都愿意试上一试。县令要是出面阻止,别说落下骂名,村民聚众暴乱都有可能,他小小县令还要不要脑袋了?”

比起村民动乱,朝廷降罪削官,听任巫觋向虚无的河神敬献幼童自是更为安稳的做法。闻静思又哪里想不到这个,于是又道:“我曾在地方志上看过前朝的禹州,虽有旱灾,也不过二三十年一遇,绝无这般紧密啊。”

店伴思索片刻道:“我小的时候在村子里听曾祖父说过,他们那一辈以前就算少雨,最多只干两个月,到了四月五月就会下雨,也不要朝廷救济。我娶媳妇的那一年,直到七月份才见雨水。”忽然,店伴蹙紧了眉,迟疑地看向闻静思道:“客官,你说会不会等到我孙儿娶媳妇,禹州就不下雨了?”

闻静思苦笑道:“找到症结所在,必定会慢慢恢复原样的。”话虽如此,他心中对如何恢复却没个底,默默坐了片刻,向店伴道谢告辞,和明珠回了客房。

明珠跟随他已久,明里暗里观察了许多年,对他喜怒哀乐的细微变化抓得极准。此时见他眉目虽舒展,眸中郁色深沉,回到房中手握地图怔忡而立。有心开导几句,便走到他身前,刚要张口,不料闻静思目光一聚,淡淡地道:“明珠,我们一路走来,经过的那些城镇村甸,你有没有觉得和云州的村镇,有些不一样?”

明珠身为影卫,观察能力极为出色,略略回想片刻便道:“是有些不一样,云州的村镇处处见茶树果树,绿荫遍地。而此处见得不多,甚至官道两旁,都十分荒凉,这或许是干旱之故。”

闻静思摇了摇头,轻声道:“我总觉得不是这个原由。”沉思片刻又道:“明日我们去城郊看看,今日早些睡吧。”

明珠应声道好。两人先后洗漱,熄去灯火,各自躺下。窗外隐约有夏蝉鸣叫,月光钻缝而来,照得地板一片银光。闻静思就在这陌生之地渐渐睡去,一夜无梦。

次日一早,四人用过早饭。闻静思命吴三郎前去昌南查证巫觋献童之事,又交代吴四郎打听其它城县此类情况。遣走两人后,便和明珠骑上马匹,直向城郊。

建昌虽是州府,实在不算大,仅有二万二千余户。北去百里是邙山山脉,冬日阻隔了不少寒气。邙山盛产铁矿石,质美品高,燕国近半数军械都造于邙山脚下的军械造局。闻静思出了北城门,目及之处,尽是黄土飞沙,青草枯黄零星,低矮的灌木三三两两的长在官道上,孤单又萧索。

两人骑马沿着官道一路慢跑,行了十里远,在路边的小茶铺停了下来。铺子里只有四张小方桌,已坐了三个人,一老两少,低头喝水说话,外面拴了三匹马,想必也是刚出城的商旅。闻静思刚下了马,铺里便走出位发鬓花白佝偻着背的老头儿,边道“客官请进”,边要上来牵马。闻静思连忙把缰绳甩给明珠,扶着他往里走。“老人家,我们喝杯茶就走。”

老头儿点点头,将闻静思迎进铺子,哑着嗓子朝铺子里唤道:“花儿,给客官倒两杯茶来。”里面传来女子脆生生的应答。

闻静思在那一老二少的对桌坐下,此时明珠拴稳了马,坐到他身边,待粗布女子端来茶水后,低声在闻静思耳畔道:“那桌的老人不是普通百姓。”

闻静思看了明珠一眼,不发一语,将目光落在桌角的刀痕上,端了杯子就喝。那茶水极粗劣,腥中带涩,不仅不如客栈,连沿途村落农家的茶水都不如。明珠做影卫,吃惯苦头,乍一入口,也有些不适应。闻静思锦衣玉食长大,几乎张口要吐,忽然听见老头儿沙哑的嗓子在问邻桌要不要添点馒头,不由眉头紧蹙,硬是吞咽入腹,但也不肯再喝第二口了。

明珠看了看一望无际的官道。“公子还要走下去么?”

闻静思叹道:“不走了,地上都是沙土,林子少的很,恐怕到邙山脚下也都是这样。”说罢,扬声唤道:“老人家,你这水从哪里担来?”

推书 20234-08-18 :红楼之抄家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