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穿越 二)——猫小碧

作者:猫小碧  录入:10-25

并不想那么多弯弯绕绕的,也应该总是会觉得皇帝并不虚心纳谏,求贤若渴,要唠叨上几句,劝谏一番吧……

可是现在他什么也没有说唉……难道是沉在心里了?朱厚熜有些隐隐的不安。要说夏言敢因为一些积怨怎么样他,那是不

可能的,但是朱厚熜还是不愿意因为这样无关紧要的事情造成和夏言的关系恶化。

难道说,我真的已经把现在的夏言当做是自己的朋友了吗?朱厚熜这么自问着。

夏言在他心里,和王守仁不同,和赵审不同,当然了,和杨廷和更加不一样。

王守仁是值得依赖的长辈,是可以将后背托付的盟友,当然,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言传身教的导师。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哪

个人是朱厚熜最尊重最信任的,那么这个人不会是朱祐杬,也不会是蒋氏,这个人理所应当的是王守仁。

赵审,则是和朱厚熜相处了十几年,他和朱厚熜相处的时间比其他的任何人都要长。就算是身为父亲的朱祐杬,打小作为

朱厚熜玩伴养在王府的陆炳,也不见得有赵审和朱厚熜在一起的时候多。师生关系又是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密的一种关系,

担任朱厚熜的老师长达十年的赵审,和朱厚熜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同于其他人。

朱厚熜是个比较念旧的人,也注重这么多年和赵审培养起来的师生情谊,对待赵审和在安陆的时候一无二致。当然,直到

现在,赵审也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为一些他认为不应该的事情责备已经身为帝王的朱厚熜,只不过语言上比起还在安陆的

时候恭敬一些。赵审对于朱厚熜的意义,或许就是一柄能够劝诫他,指责他,让他不至于走歪了的戒尺。

而杨廷和,这个朱厚熜好不容易收服了老头儿,则是让他又爱又恨。杨廷和是很有才的,也是很能干的,虽然年纪大了,

但是头脑敏锐,反应灵敏,体力充足。当他是自己这一方的时候,固然是个很好的同伴,可以放心指使的手下;但是,最

初到京城的那一段时间,和杨廷和作对的经历至今还让朱厚熜很郁闷。

当然,现在杨廷和与朱厚熜的班子也熟悉起来,在这些新“同僚”面前,杨廷和算是展露了真性情,彼此之间也亲近不少

。而这样的杨廷和,更加让朱厚熜牙痒,因为他的性格真是狗都不搭理……如果一个人的脾气比你还别扭,偏执起来钻进

牛角尖就是不出来,耍起无赖比你还不要脸,外人面前还装得温文尔雅,长者风范,那么这个人就算成了你的朋友,那也

是绝对的损友。杨廷和像是有双重人格似的,在一众朝官面前稳如泰山,完全符合杨首辅大人的形象——其实先前没有收

服他的时候,他在朱厚熜面前也是这样的——然而在朱厚熜面前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个生动了许多,但是也气死人的杨

廷和。

这样的杨廷和,总是能让朱厚熜无法忘记他那一个曾经调戏了皇帝的儿子,于是朱厚熜更加郁闷。

至于夏言,与这三个元老级的人物相比,本来应该是分量轻了许多,但是,他在朱厚熜心里的地位,却一点都不比这三人

少。同样是一路坎坷的互相扶持走到现在,夏言也算是为了朱厚熜辛苦了这两年了。难得他并不是朱厚熜以前的旧识,也

并不是位高权重,也没有各种各样的情分牵扯,却仍旧是毫无私心的做人做事。这两年朱厚熜也是看着的,夏言虽说经验

欠缺,为人处事也有些自己的缺陷,但却是一直在进步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对于皇帝的忠心,对于百姓的热心,

对于天下的责任心,是最难得的。

他也是个真性情的人,对待的朱厚熜的时候,虽说有时候直脾气让人郁闷,却是直爽的,让人心里舒服。再加上朱厚熜总

觉得他们年龄(心理年龄……汗一个……)相近,又没有辈分的差别,说起话来也是很投契的。经过了杨慎事件之后,两

个人的关系骤然升温,虽说朱厚熜自己在先时并没有察觉,但是现在,或许内心已经将夏言视为朋友了?

朱厚熜有些喟叹,对待一个人,你越是重视他,和他之间的相处就越要小心。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说坚韧能够强过钢

铁,但是说脆弱,有时候比蛛丝还要不禁一碰。他们这样的关系,先是君臣,然后才论友谊,本来就很难相处。明智的人

想必都不会愿意和皇帝靠得太近,毕竟伴君如伴虎,敬鬼神而远之,对待皇帝,其实也是一样的。

看夏言的态度,对待朱厚熜也是很亲近的,或许他自己并没有察觉,但是这样的另类的友谊,总是已经发展起来了。所以

现在这样刚刚萌芽的情谊,更加需要经营。如果现在夏言推荐严嵩不成,自己又没有给出合理的原因,他因此沉了心,这

段友谊估计也是无要疾而终了。

想到这些,朱厚熜有些遗憾的感觉,但是更多的,还是无名的担心。或许是因为怕这这样的友情经营不成,两个人之间的

关系反而恶化,影响日后的君臣关系;又或许是,夏言在他没有察觉的时候,已经在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角落……

但愿夏言的性格,真的像朱厚熜了解的那样,不是那种小家子气的人。朱厚熜侧过头,看了看夏言沉吟的样子,就算是他

真的沉心了,严嵩也是不能调进京的。为了让夏言不恼,就违背自己的心意,冒险让一个很可能是大奸臣的人接近自己,

朱厚熜还没有那么昏庸。

所以,就只有但愿夏言真的比较豁达,将这件事忘掉吧……

那天夏言回去之前,也并没有说什么,这让朱厚熜心里更加没有底。只是之后的那次小朝会上,夏言却仍旧是平素的样子

,再一次私下议事,夏言也仍旧是言笑自若,和他推荐严嵩之前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

难道是真的失忆了,忘掉了严嵩的事情?朱厚熜有些惊讶。他本以为夏言总是要记个一两天,沉闷一段时间的。现在看来

,夏言比他想象的要豁达许多嘛。

很久以后,朱厚熜才在某一次无意中的谈话了解到夏言当时的想法。而更加离奇的,是夏言的一个噩梦,完全让他打消了

推荐严嵩的想法。当然,这样奇妙的事情,现在的朱厚熜暂时是不得而知的。

不过当时间到了五月,朱厚熜的心思也不能再在这些小事情上打转了,因为大明朝的边境,迎来了一群老客人。

不是西北边疆又一次见到鞑靼的军队,也不是女真部族大胆的来袭。虽说这些少数民族都是经常来骚扰一下大明朝,抢一

些生活物资和粮食的,但是他们在朱厚熜心里,都算是中国人。自小生长在统一和谐的新中国的朱厚熜,对于明朝人针对

蒙古人的民族仇恨没有代入感,他总觉得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朱厚熜对这些少数民族,是希望能够建立友好关系,然后

逐步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最终成为民族和谐的大一统国家的。

但是现在这些骚扰犯边的,却是让朱厚熜想要族灭之的一群——臭名昭著的倭寇。不说远日仇怨,反正日军侵华在这个时

代还是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朱厚熜正在努力让它不要发生;单说近日仇雠,就让朱厚熜不能放过这些可恨的倭寇。

鞑靼和女真来抢劫,好歹也算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你这么个远隔大海的小日本,却跑来抢我们的东西,那是该杀!

所以朱厚熜在接到福建急报的时候,真的是咬牙切齿。

五月正是庄稼要成熟,却又不能收成的时候,赶着这个时候来,实在是太可恨了!那些福建的百姓们,一方面舍不得将要

成熟的庄稼,不舍得放弃一年辛苦的劳作结果;另一方面,走到哪里都要实行三光政策的日本倭寇们对于生命的威胁,让

他们不得不逃往他乡。

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百姓,根本是容不得他们犹豫的。因为日本人的尖刀已经戳进了他们的胸膛。

在后世的中国,只要往日曾经是日占区,老百姓对于日本人总是多多少少有一些仇视的情绪的。上辈子苏沉照的老家曾经

被日军占领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曾祖父,也是因为参加国民党的军队,死在了日军的刺刀下。所以现在的朱厚熜,虽然

远隔着几百年的时间,他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仍旧是有很深的怨恨。

穿越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他一直处于忙碌状态,而且现在大明朝自身也有种种忧患,朱厚熜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

怎样借着现在明朝的强盛报复一下现在还相对落后的日本。就算是做了皇帝之后,也没有计划过要主动地打响一场针对某

个岛国的战争。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仇人都打到脸上了,还怎能忍气吞声!当然要还击!

这些侵犯福建,甚至深入内陆,跑到江浙抢劫的日本人,并不是日本政府的正规军队。朱厚熜从王守仁那里得知,现在的

日本还处于分裂状态,是所谓的战国时代。所以这些倭寇,其实就是些海盗,他们的抢劫行为不是官方行动。在日本,那

些没有工作的日本武士,就被称之为浪人,他们才是抢劫的主力。

不过也是因为这样,对于这些日寇的处理才不好办。这些人,说起来等于都是一些武林人士,大明的军队个体战斗力当然

是比不过的。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先前剿匪的失利,历次剿匪,几乎没有能够取得成效的。也因此,之后再有倭寇侵犯,地

方政府也就不管了。本来就不是多么负责任的政府,对倭寇又没有一点办法,他们也就放任了。只要不杀到他们自己头上

,死几个老百姓算什么,这些官吏们才不会在乎。

官吏们不在乎,朱厚熜可不可能不在乎。这些人,说起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同胞手足们,朱厚熜怎么可能看着他们白白被杀

。就算不顾及人命,被人打到自己家里,做皇帝的难道还有可能无动于衷吗?就算不顾及自己的良心,难道连脸面都可以

丢掉?

所以,不论再难,这次朱厚熜决定了,就和这些倭寇们对上了!不把他们全部杀光,他就把自个儿的猪腿别了,改姓牛!

虽说朱厚熜只想立即就发兵打过去,但是现实并不允许他的热血冲动。调兵问题,粮草问题,行军路线问题,将领选择问

题,都是很难解决和决定的。

现在正值麦收前期,各地府库也没有太多的存粮了,如果真的要出兵,少不了还要从民间征调粮草。

如果打起来,征调的还是各地的军队。这些军队战斗力很成问题,军纪也很成问题。现在南方各地因为并没有什么战乱,

所以军队其实也就是摆设。这些人平常吓唬一下老百姓还差不多,要是真的跟日本的浪人们对上了,那就是炮灰。但是北

方有战斗经验,战斗力又强的军队,还要镇守北疆,根本就不可能南调。至于京师三大营,那是皇帝亲军,不能离开皇帝

的,难道要让朱厚熜学习英宗,亲征日寇?

这样的想法让朱厚熜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就算是日本强盗,那也仍旧仅仅只是强盗而已……皇帝亲征,实在是有点小题大

做了,他自己都为此觉得无语了……

其实还是有可以用的军队的,团营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剿匪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那些纨绔子弟组成的军队,虽然个体战

斗力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没有王守仁在一旁镇着,谁也使不动他们。现在朱厚熜不

可能为了剿匪就把王守仁派到福建去。朝廷上离不开他,那边的气候也并不适合王守仁的身体,潮湿的环境对他的健康有

危害。

所以,最终可以用的,仍旧只有各地的驻守军队。于是整顿成为必然。

第四十一章:战争前奏

而由谁率军,也是个问题。现在大明可用的,能征善战的将领们都在北方镇守,不可能为了倭寇就离开北方防线。毕竟倭

寇还威胁不到大明的政权,而鞑靼可就说不一定了。而且这些习惯了和鞑靼瓦剌女真作战的将领们,还真的不见得就能打

好和倭寇的战争。

再者,那些朱厚熜连见都没有见过一次的将领们,他还真的不能放心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他们。朱厚熜的想法,这些传统的

将领们,估计是很难理解的。要不是他背不住,他都想把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照搬过来。但是现在的军队,特别是

老兵,对待老百姓其实和匪徒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本质上他们是国家军队,而土匪没有那个名分。

别到了最后,倭寇打走了,自己家的军队却比倭寇还祸害。当然了,明朝的军队是不会实行三光政策,抢完了还杀的。但

是如果军队撤离之后,只留下满地狼藉,什么生活物资都没给老百姓剩下,那对于当地百姓来说,也很难生活下去了。

朱厚熜不想让剿匪的军队,最后变得也和强匪没有什么差别。现在打击倭寇,最重要的是从他们手里保护南方的百姓,保

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朱厚熜对于这些倭寇的确是痛恨的,但是这种痛恨不能掩盖了这次出兵的真正目的和主要的意

义。朱厚熜不能为了自己解恨,就派遣一些善于作战,打击敌人也很在行,但是军纪败坏,走到哪里哪里都不安生的将领

去打这一仗。这样就完全违背了打这一仗的本意了。

想要解恨,发泄一下从上辈子带来的那种怨恨,以后有的是机会。现在重要的还是百姓的安危和生存。所以朱厚熜选择的

这个带兵的人选,必须首先是个爱民的人。

要说起来,王守仁的确是个非常好的人选,但是京城的确也离不了他。和日寇的作战,不同于之前的赈灾,危险系数实在

太高了。先不说可能会在战争中受伤——日寇不像王守仁之前对付的那些江西民匪,他们个个都是悍不畏死,也没有对于

官府处于本能的恐惧;光是南方的气候,就够王守仁受的了。虽说朱厚熜一直都觉得福建很宜居,但是那只是一种从上辈

子带来的感觉。现在的福建,环境比起来京城,还是差得远的。而且医疗卫生也不完备,如果真的让王守仁去那么偏远的

地方,还是去打仗,朱厚熜是不能放心的。

王守仁这样的人才,做什么都是无所不能,还是留在朝廷上,做一些更加重要的工作吧……这样也是他多做了一些贡献。

再说了,内政稳定,国家繁荣了,每一个地区的人都会受益的,对于福建也是很好的。

除了率军人选,作战方案也是很重要的。长久以来,大明朝的军队还打不过日本的海盗团,原因无非两个:单体战斗力问

题,还有就是战术问题。倭寇奉行的是游击战的策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某地抢劫完毕,绝不停留,立即转移。这样

的战术让朱厚熜恨不得将某位毛姓伟人的思想申请专利,让这些倭寇不能再用。

这样让明军很难找到他们的行踪。如果大部队行军,很容易打草惊蛇,行军速度又比不上小队的日寇,根本就逮不住。小

队的日寇很好藏匿,有时候就躲在明军旁边,那些迟钝的地方军也不能察觉。在广阔的南方,大部队出动搜寻一小撮寇匪

,是很不现实的。

但是如果分散了力量,明军也结成小队去搜寻日寇,那么遭遇上了,可不是明军剿匪,而是日寇将明军当作练习的靶子来

打。明军的战斗力不如装备精良(日本浪人用的日本刀都是很好的哟……比如菊一文字则宗……)的日寇们,单体打斗的

能力也就是比普通人稍好一点,等于是送上门去给人家杀的。必须要以人数取胜,人多,压也压死他们,但是这么分散了

力量,人数方面的优势就完全没有了。

所以,怎么打,这真的很是个问题。按照朱厚熜的看法,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还是要提高军队素质,可是现在

推书 20234-12-25 :极欲天桥 下——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