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偶像—— by铁马倦倦

作者:铁马倦倦  录入:01-28


第145章
深夜,楚孑也睡不太着,一来是认床、认地,在古刹住着,条件确实也比较艰苦,难以入睡,二来则是被今日的见闻牵动了心思,更是为明天能与杜总相见而感到激动。
两项叠加,楚孑知道自己今晚恐怕是难以入睡了。
于是,他索性钻进了系统里,开始认真查询澜苍古茶叶公司的情况。
越看,越觉得这里实在是了不起。
虽然景迈的千年万亩古茶山历史颇为久远,但其实,形成相对聚集的茶叶生产与销售公司,是近几十年的事。
澜苍古茶公司成立于1966年,但前期管理较为松散,再加上年代的原因,直到1972年才有第一批正式的茶产品问世。
当时这是一家国营的企业,就像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企业一样,由云省茶叶公司统购统销,市场相对比较小,销售渠道也很窄。
直到1978年,才掌握了一套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渥堆发酵技术,才开始做自己的普洱熟茶,也是在同年,响应了国家拓宽销售渠道的号召,将这批普洱茶销售到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市场中去,算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的新时代茶叶。
可惜好景不长,当时国家主抓基础建设,市场也有较大波动,澜苍古茶叶公司几经沉浮,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
直到1998年,才走到了破产重组的路上,再到2006年,才正式更名,成为了一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茶叶公司。
而到了现在,澜苍古茶公司,这一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公司,已经成为了云省龙头企业,还是华国普洱茶十大品牌之一。
澜苍古茶公司如今有9个茶叶初制所,遍布茶山的各个方位,再经过公司统一的运输、加工,当年的总茶叶产量,已经突破了3000吨。
并且,已经有传闻,澜苍古茶公司正在港交所筹备上市了。
不难想到,在上市之后,澜苍古茶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茶叶企业中的翘楚。
而这一切,就是从景迈山开始的。
从成立之初,公司品牌创始人杜春风女士就一直从原材料开始,认真把控着每一批茶叶的品质,被当地人称为“茶妈妈”。
澜苍古茶公司能从大山里走出去,虽然不能说是杜春风女士一人之功,但也必定是贡献颇丰。
楚孑十分期待明日与她的见面。
可惜,好事总是多磨。
一觉醒来,楚孑赶紧洗漱完,但走出院长的时候却傻了眼——景迈山消失不见了。
昨晚后半夜,下了一场小雨,楚孑本以为没什么影响,可没想到山上的雾气起的却快,几个小时的光景就吞没了整座山。
出于安全考虑,虎克只能让楚孑等到雾气消散再上山。
这一等就等了一上午,楚孑头一次感觉到什么叫焦急难耐,简直是数着秒过日子。
幸亏上午刮起了风,而且太阳也极好,到了中午时分,雾气终于渐渐散去,将景迈山原来的苍翠景象露了出来。
虎克立即带着楚孑,借了寺里的越野车,沿着这里特色的石子路,向山上开去。
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一处古茶园,这里已经有不少当地居民正在采摘茶叶了。
来采茶的大多都是青年人,有些甚至是少男少女,他们穿着布朗族的民族服饰,神情愉悦,甚至还有几位在开口唱着歌。
虽然楚孑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也能领会歌曲里的快乐和自豪。
在他们看来,劳动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种氛围也影响到了楚孑,他也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而在行进的途中,一棵古茶树下面摆设的东西引起了楚孑的注意。
“这是什么?”楚孑问道。
“这是布朗族的传统。”一道女声忽然答道。
楚孑抬头,迎面看到了一位背着竹篓,留着短发,满面笑容的大姐。
虎克忙介绍道:“这位就是杜总了。”
楚孑连忙问好:“杜总好。”
“不用叫我杜总,叫我大姐就行啦,”杜总笑着,脸上有两团红晕,看着特别喜庆,“在我们这儿,把古茶园分成了很多小茶园,给每一家承包,而在布朗族的传统里,每一家的茶园都要选一棵最粗壮、健康的茶树,在它们下面祭祀。这种茶树叫作‘茶王’。”
楚孑点头,细细地听,认真地记着。
“这个木桩,代表了茶树能健康、向上的生长;然后还有各种祭品,每年开春,茶树发芽之前,他们都要来这上贡的,而现在这样的采茶季节,他们每到中午吃饭之前也要祭祀,因为布朗族人知道,没有这些古茶树,他们吃不上饭的,这是感恩!”
杜大姐介绍完,还不忘叮嘱:“你看到的时候要绕着走啊,千万小心。”
楚孑:“我知道,不会破坏人家祭祀的东西的。”
“不是怕你破坏,而且这些东西也都是常见的东西,这里的布朗族人虽然心中有信仰,但也不愚昧,即使你不小心弄坏了也不会对你发难的,”杜大姐笑着,“就是你不知道,这里的供台旁边习惯种仙人掌,叫‘金刚钻’,能驱邪保平安,但我刚来的时候没想到这地方能种仙人掌,扎了我一身!你也小心点,别被扎了屁股啊!”
这话说完,旁边好多布朗族的村民们都笑了起来,杜大姐也笑,楚孑也笑了。
不过不要太接近供桌这一条,楚孑还是记住了。
虎克找老乡借了两套竹篓,递给了杜大姐和楚孑。
杜大姐冲楚孑一挑眉:“听说你是茶研所的,之前采过茶吗?”
楚孑只能如实回答:“还没有,只看过茶田里一些茶农采过。”
“那还是挺不一样的,”杜大姐斜跨好竹篓,“田地里的茶大多都是小乔木或者灌木,而这里全部都是乔木型的古茶树,我们只能靠人工采摘,所以,第一项就是……”
杜大姐话音未落,就已经干脆利落地爬上了一棵古茶树,站在高高的枝杈上看着楚孑:“……爬树。”
虽然杜大姐身形微胖,但动作却十分敏捷,看得楚孑也是一愣。
“你爬得慢点啊,可别摔下去了。”杜大姐又笑着叮嘱道。
楚孑虽然没爬过树,但胜在年轻,动作敏捷,在虎克和杜大姐的提点之下,也爬上了那棵古茶树。
从这一步开始,他已经和当地的茶人是一样的了。
杜大姐站在碗口粗的树干上,不用扶着也能保持平衡,足见其熟练。
然后,她拉过一根细枝条,让楚孑看,又问他:“你知道我们普洱茶要用的是什么样的茶青吗?”
楚孑点头,这个他查过:“虽然只采嫩尖的话会让普洱茶的口感更加田润,但并不方便存储,为了存储方便,也为了能让普洱茶的滋味更加醇香,普洱茶采摘一般是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
“没错,”杜大姐满意地点点头,“芽尖的氨基酸含量比较高,但叶子中的酚类物质更多,这才是后期形成普洱口味的主力军,会让茶叶更加耐泡,滋味丰富,有回甘。”
说着,杜大姐就轻轻掐下来了标准的一芽二叶:“喏,采成这样的就好了,不难吧?”
楚孑也有样学样,采了一片下来:“还好。”
“好。”杜大姐又笑,“看来你已经入门了,那给你一个任务,这两棵树就交给你了,我去采那三棵,看看我们谁采得更快!”
说完,杜大姐又翻身下树,楚孑还没反应过来,杜大姐已经又上了旁边一棵树,开始工作了。
楚孑虽然不是多么好胜的人,但也不想输得太难看,赶紧开始采茶。
而这比他想象的还要难,不仅要在茫茫多的枝条中锁定发育情况最适合采摘的茶叶,还要记得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同时还得注意自己的平衡和踏实脚下。
而在他的周围,布朗族的茶人们动作又快又准,楚孑看着只觉得跟看武侠片一样。
他们不仅手底下动作快,脚底下动作也快,还有各种竹竿、绳索等等工具,用来够稍远处的枝条。
一边采茶,他便一边感叹,劳动人民真是处处都有智慧。
采了半天他才终于采完一棵树,而反观杜大姐,两棵树都已经搞定了。
不过幸好他学习能力很强,上手也快。等采完第二棵茶树之后,杜大姐那边也完事了。
他采了两棵树的茶,只得了两个小背篓的茶叶,他在心里默默算着,这些茶叶做成普洱茶之后,估计也就是几杯的量。
瞬间,他对这些茶人们肃然起敬。
他喝下的每一杯普洱,都是这样一点一点、爬上爬下地采集出来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但这还不算完,杜大姐带他采完茶之后,他们去到了一家布朗族人的院子,又把上午采到的茶青从头到尾挑选了一遍,避免有枝干、虫子等等杂物。
从这过程中,也足以见得杜大姐的严格、认真,她采出来的茶不仅没有什么杂志,而且品质也很好。
忙完一通,二人终于才开始休息。
虽然楚孑对自己的“采茶初体验”算不上满意,但显然杜大姐已经觉得他这样很好了,鼓励道:“很少有人第一次采茶没摔下来的,你很不错了,小楚,不愧是茶研所明教授的高徒啊。”
楚孑听着觉得十分不好意思,挠挠头:“还是差得远呢。”
“没事,术业有专攻,茶农们认真种茶,我想办法帮他们卖出去,而要做茶学研究,还得看你们。”杜大姐还是在笑。
天边已经有了一抹晚霞,布朗族的老乡们正在为着晚饭忙忙碌碌,楚孑和杜大姐在这校园里偷闲,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楚孑见气氛不错,于是,问出了那个他一直想问的问题。
“杜大姐,请问,您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杜大姐微微一愣,看向楚孑:“你真想知道?这条路可是苦的很哦。”
楚孑认真地点点头:“是的,我知道,我是真的想了解一下。”
“你确定要为了茶和当地居民这样奉献吗?”杜大姐神色也认真起来,“这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清源村的事儿我多多少少也听说过,其实特别能理解明教授当初离开的那个决定,那是真的心寒。你现在还这么年轻,真的要做这件很可能费力不讨好的事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楚孑也没太想好,只说道:“我还是想要了解一天之后,再综合评判。”
“那好,”杜大姐又给楚孑倒了杯茶,“我就讲述我看到的,你来想想吧,我们澜苍的经验可能也未必适合清源村。”
“好,”楚孑也为杜大姐倒上茶水,“您讲就是了。”
之后,杜大姐便一点一点讲述起来。
1966年的时候,杜大姐只有16岁,那时候她家庭情况比较好,父母都上过学,虽然算不上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但给她的视野高度也是别的家庭给不了的。
当时,正好是各个公社都在招工的时代,所以杜大姐就被东郎公社选入,之后便派到景迈县了。那时候景迈县的老县长非常有远见,认为他们这些村县想要致富,必然要发展茶叶,于是就从各村各寨抽调了近100名识字儿的青年,上山学习茶叶扦插育苗以及种植技术。
那时候这算是一个苦差事,景迈山上连房子、水源这些都没有,更别提电和煤气了,所以只能集体住在之前部队留下来的房子里。
当时因为条件艰苦,所以基本没有女青年报名参加,有零星几位也因为生活不方便都离开了,杜大姐就成了独苗,是唯一留下来的女青年,老师怕她住在集体宿舍不方便,于是费劲心思,给她安排在了老乡家里。
可老乡家离景迈山上还有距离,杜大姐就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要走六公里多才能到他们开垦做工的地方,甚至还要去山上盖房子。
景迈山经常大雾、大雨,可这些也没有阻挡杜大姐的脚步,就这样每天往返12公里,在路上常常要花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日复一日的坚持着。
别说是女生了,就算是很多男生不用走这么多路也坚持不下来,更重要的是,当时他们看不到前景,所以很多人都退学了,要么回家务农、要么去学一门手艺,总之大家都觉得这些事儿比种茶叶要靠谱得多。
最终,将近一百人的培训班到了几个月后毕业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三十多个人。
而杜大姐依旧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讲到这里的时候,楚孑不得不问:“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呢?”
杜大姐笑了,说道:“可能这和我在老乡家住也有分不开的关系。因为住在了他们的房子里,我对景迈山周边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却依旧对我这种所谓的文化人特别好,对古茶树和茶山也特别尊重。他们的质朴打动了我,让我认同了老县长的想法,想要让他们致富,必然要通过茶叶。”
“而且,不仅是他们,我的父亲也常常与我通信,他常常鼓励我,说‘人要能吃苦’、‘要做出人头地的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也让我备受鼓舞。”
所以,杜大姐不仅圆满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还因为成绩优异,被培训班留下当老师了。
楚孑本以为讲到这里就是一个顺风顺水的励志故事,但没想到,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60年代末期,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波也影响了景迈,茶训班也因为种种原因受到了影响,而杜大姐更是因为家庭出身和性格问题遭到了一些磨难。
那时候的她甚至不敢大声说话,走路都不能抬头,两年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就连生病了,都不敢请医生帮忙看病,怕连累别人。
而且,她还必须要每天上山劳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大雾。
那时候山上很不太平,经常有野兽出没,而杜大姐不论白天黑夜都要劳动,有一次就在半夜,看到一群豺狼在追咬刚出生的牛犊,杜大姐不得不在树洞躲了一夜,生怕那些豺狼会来吃自己。
那是一段极暗淡、极悲痛、极磨人心性的岁月,足以让一个青年开始思考自己努力的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一切都还会不会变好。
但杜大姐讲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波澜,就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
而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那段黑暗也随之远去,杜大姐也重新站了起来。
1970年,景迈县决定在当初培训班的基础上,成立景迈茶厂,这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而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景迈山没有公路,甚至连土路都有很多地方没有修好,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杜大姐带着一群20来岁的年轻男女,硬是靠背、靠拉、靠牛车和骡子车,把柴油机、百叶式烘干机等等茶叶初制机搬上了景迈山,成为了这座万年古山之上唯一的现代化设备——即使这些设备无比落后与粗糙。
没有师父,他们便自己摸索,没有工人,他们便自己来干,硬是靠着这些并不先进的机器,做出了万亩古茶园的第一块普洱生砖。
杜大姐永远都记得烘出第一块砖的时候她的激动,之前艰苦求学的时候她没哭,被打压的时候没哭,而这时候,她却哭了。
之后,她们又自己刻印包装纸,打赏了澜苍茶砖的名字,用马帮驮出了这片大山,yyu
运到了惠民供销社,销往各地。
有了他们第一个吃这“肥螃蟹”,整个澜苍县的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迅速地发展了起来,1975年,为了方便加工和制作,县里把景迈茶厂搬到了澜苍县,而杜大姐也被选为了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当时的澜苍茶叶厂只有几间不到100平米的土墙草房做工厂,也买不到新机器,只能从别的茶叶厂买些淘汰下来的机器自己做改装,为此还出过事故,但杜大姐还是带着茶农和工人们啃下来这块硬骨头。
再之后,全县采集到的茶青,就都被送进了茶叶厂,而茶叶厂在把这些茶叶加工好之后,又销往了全国各地。
可就当大家以为茶叶厂会这样顺风顺水地运行下去的时候,他们忽略了大环境。开放让更多的地方都建设起了茶叶厂,也让很多外资进入了整个茶叶市场,为了生存,澜苍茶叶厂必须求变。
他们开始生产散茶,但门槛越低的产业被冲击的越是厉害,杜大姐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带头实行承包,和很多村子的茶叶初制厂签订了承包协议,可由于经验不足,最终还是失败了,茶叶厂宣告破产,杜大姐个人也负债了十几万,一切看似穷途末路。
最终还是政府给了杜大姐一线生机,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之下,为80多名能力较弱的失业老工人组建了澜苍古茶有限公司,杜大姐被推选为董事长,总共集资了十多万元,杜大姐也是找各种朋友借了两万元,终于完成了集资。
可饶是这样,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还是被骗子骗走了几万元,这几乎让茶叶厂经营不下去,但好在他们这些老工人的意志品质都非常强,靠着停发工资,还是咬着牙做下来了。
他们同样没钱买机器,就只能租原来茶叶厂的破机器,这个公司因为是破产重组的情况,也没有信誉度,贷不到款,所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杜大姐重任在肩,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最终还是迎来了春天,普洱茶在全国范围内大火,连带着他们古茶公司也走上了上破了,直到今天,整个公司的资产已经上亿了,而且即将在港交所上市。
虽然杜大姐讲的云淡风轻,但楚孑也知道她到底费了多少心思,才把一个小小的景迈茶叶厂带到了今天的这个地位。
但杜大姐却说,她自己没有什么功劳,更多的功劳是那些工人与茶农的,如果没有他们做出这么好的茶叶,如果没有这古茶山在,她再怎么努力都没有。
无论他们做了多少工作,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古茶山的普洱茶质量本身就好是第一位的。
这也是为什么杜大姐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是每年来亲自采茶,因为她要看看
楚孑听完,也被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所打动了。
其实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一句听上去有些假大空的话——“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但这就是他们的信仰,也为了这个信仰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最终当然是得偿所愿,当地的村民不止过上了好日子,还过上了有尊严的富日子。
不过,楚孑还是问道:“那杜大姐,您是怎么劝说村民们和你们一起劳动起来的呢?”
“嗯……”杜大姐想了好一会儿,“其实我好像没在这方面下过特别大的功夫,景迈的居民大多都是布朗族,他们本身就是非常勤劳的居民,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致富的机会。”
楚孑的眼神又黯淡下去。
虽然他学到了杜大姐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他并不知道怎么鼓舞自己的村民们。
“你也别难过,我再介绍一个人给你认识!”杜大姐拍了拍他的肩膀,“是我们这里学校的一位老师,也是学校的创办者,我想虽然他没法给你讲怎么鼓舞村民采茶,但一定能给你讲讲他是怎么让村民们开始上学的!”

隔天,杜大姐有事,于是便只给了楚孑一个地址,让他自己去寻找。
楚孑按照地址前来,只见是景迈村的一个不多大的小院,院子里虽然很破,但很干净,随处可见生活痕迹,同时还有很多的书架,大部分都正在制作中。
而这些书架虽然简单,但并不粗糙,上面都细心雕刻着一些特殊的图案,显得特别有民族气息。
就在清晨细微的晨光照射到这些木架子上的时候,屋子里走出了一位年迈的老人,虽然他满脸皱褶,但精神却很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楚孑。
这便是楚孑要拜访的对象,苏文先生了。
苏文先生看到楚孑,爽朗一笑:“你就是老杜介绍来的那个研究院的同学吧?”
楚孑连忙上前一步,认真鞠躬:“没错,苏先生好,我叫楚孑,现在在茶研所读书。”
“好,好,”苏文先生邀请楚孑坐下,给他倒了一杯浓茶,“我昨天已经听老杜讲了,你想研究一下怎么让村子里接受茶文化,并开始努力工作,这很好,虽然我不太懂茶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帮你,但老杜让我给你讲讲我是怎么劝孩子们上学的。”
“是的,”楚孑呷了一口浓茶,皱了皱眉,“麻烦苏老先生了。”
“不麻烦、不麻烦,”苏先生却对这浓茶甘之如饴,“我就随便说说,你也随便听听,都说百里不同俗,我说的你未必也能用得上,权当是参考吧。”
“好。”
苏先生讲话非常的简单、质朴,几乎没有太多的华丽词汇,只是淡淡的讲着。
其实在景迈地区,文盲的现象一直特别严重,直到全国大扫盲之后依旧如此,一来是因为这里落后且贫穷,大家之前饭都吃不饱,更没什么闲心去学习文化知识了,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这里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没有太多科学文化传播的土壤。
而苏先生本身也是布朗族后人,不过因为祖上就和汉族人通婚了,因此没有保留布朗族的姓氏,大多数习惯也都比较汉化。
但他后来数过族谱,如果按照推演,其实他还是布朗族头人的后人呢,地位并不低。
他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后来遇到全国那场风暴才回到自己的小山村,因此特别知道景迈和外面世界的差距。
那还是,杜大姐他们一心带着村民们致富,想让他们依靠茶叶来赚钱,而苏先生就想通过文化教育,让他们变成更有知识的人。
尽管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景迈村办起了第一所学校,但一开始自然还是遇到了瓶颈。没有老师,苏先生就一人当起了全科老师,一人一校,就这样支撑着。
可没有老师还好说,最艰难的事是没有学生。
那时候不论多大的孩子,都要留在家里帮忙照顾茶园,每月采茶、种茶,贴补家用。
苏先生想了很多办法,吸引大家入学,但毕竟村民们都觉得上学没什么用,所以收效甚微。
这样以来,苏先生就不得不开始想办法如何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
苏先生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用茶来入手。
当时,虽然家家户户都在种茶、采茶,但是茶叶也卖不上什么价格,而且收成也不好,古茶树的产量也上不去。
所以苏先生开始潜心研究如何能帮助茶树提产,找来了很多书籍和资料。
要想让孩子们上学,苏先生决定先教这些大人。
于是,他每天晚上开办夜校,和杜大姐一起,教这些村民们如何更科学的养护茶树。
这个和他们的收益息息相关,所以来的村民很多。
当时,这里的村民以布朗族居多,还有些傣族、佤族和德昂族的居民。
推书 20234-01-28 :是保洁,不是四界》:[无CP向] 《是保洁,不是四界拆迁办》全集 作者:一个巨大的坑【完结】晋江VIP2023-11-18完结总书评数:8975当前被收藏数:26815营养液数:44082文章积分:264,394,032文案:陆仁是一个普通人,高中毕业没上大学,但是努力工作,靠勤劳的双手挣钱。他找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