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仕途一场梦----阑[上]

作者:  录入:12-26

这二人相互打量着对方。一个是用眉目细细察看,一个是用余光深深探究;一个是爱才惜才的显赫权贵,一个是不干平庸的退役权臣;一个是披着狼皮的羊,一个是披着羊皮的狼。
从朱放踏进门的第一刻起,拓跋义就开始注视他。朱放没有普通庶民对宫廷的好奇,好似不曾见到周遭的金门玉柱,他目不斜视,气宇轩昂,踱着方步进入殿堂,一切皆是自然到不自然。或许是他过于自信,或许是他天性张狂,拓跋义不免心中揣测。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一个常年在中央机关工作的人,偶尔跑到地方政府出差,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它的室内装潢产生太大兴趣,能吸引他的只有身在其中的最高领导人,这正是朱放目前的心理状态。堂下的朱放就像一块磁石,平时他体内的小磁杂乱无序,现在他进入了一个强磁场,所有的小磁极的方向都指向同一方向--拓跋义。
可惜朱放的心理只有看官知道,此时的拓跋义却参悟不透,他能感受到朱放与众不同的气势以及给予他的无形压力。
终于,一直不言语的拓跋义打破了两人间的沉寂,沉声问道:"方闻竺,你可知道朕为何将你唤来?"
"小民不知。"
"朕听说你是被卖到魏国来的。而卖了你的人由于你昨天一番话,刚被本王全都赦免了,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小民想,皇上真乃明德之君。"
"你当真没怨恨?"
"小民是信佛之人。佛说,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自己。小民宁信其真。" 当真没有怨恨自然不可能。
拓跋义不得不承认朱放说话有些水平,他决定不再深究此事,道出今日把朱放弄进皇宫的真正目的。
拓跋义当然看得出朱放是个人才,而且他想要用这个人才。但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问题:其一,方闻竺身世背景模糊,不能冒然用之,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政审;其二,不能皇帝说用他就用他,这会引起群臣不满。哪怕是过个场子,也要对他进行一下考核工作。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魏国的皇帝会给凉国人提供为臣的机会?这回答起来颇为麻烦,要从拓跋一族还处在奴隶社会说起。拓跋一族有比任何民族都强烈的民族融合思想,他们是促进民族统一战线完成的先驱者。拓跋一族起源于大鲜卑山,属于林地民族,拓跋史上有几次历史性的南迁过程,使他们逐渐从林地民族向草原民族的文明过渡。为了使拓跋这个小部落越加强盛,部落首领列出一条铁令:百世不通婚。首领们不与自己人通婚,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当时在草原上十分强悍的匈奴民族的女人。经过血液的融合,部分匈奴人被鲜卑化,拓跋族从小部落扩展成有一定声势的强大部落。虽然拓跋族从民族大团结中尝到了获得利益的快乐,但那时汉风尚未形成,仍处于胡汉不相容的局面。强大的拓跋一族到了奴隶制后期,开始同中原汉皇族通婚来维持较为稳定的经济关系,这一举措成为后世鲜卑汉化的奠基石。在拓跋义老爹当政时,迁各族40万人至平城,汉化政策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他实行了以民族融合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长期游牧的鲜卑族向农耕文化过渡,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我们可从拓跋一族采取立太子杀母妃看出,拓跋皇家对汉族文化的拥护。人才,大人物们都喜欢,历史上曾有秦王嬴政重用楚人李斯,汉武帝刘彻任用匈奴人金日磾,美国人聘用郎平,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拓跋义同样也是汉文化的超级粉丝,因此他想聘请一位外籍汉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言归正传。第一个问题一时半刻解决不了,第二个问题却容易处理,这也就是拓跋义把朱放找来的原因,让他进行一次公开、公正、公平的公务员考试。
朱放在凉国做了那么多年的高级公务员,对这种考试应是很有心得,看官们要是这样想,那就错了!朱放当时是什么身家背景。那边的剧务,快把镜头切换到第一章"朱放的辞职信",麻烦给个特写镜头。大家看"吾本乃相侯之嗣"。朱放是高干子弟,他有心当个小公务员,只要他老爹对手下甩个眼神,下一秒朱放就被自动转入公务员编制。现如今,他一介平民,考任制将是他重返政坛的唯一途径。
今天,就在这个魏国的殿堂内,朱放将面临一考定终身的严峻考验!
当然,朱放参加的魏国公务员考试,不会出现诸如枪膛内呈螺旋形凹凸的膛线使弹头旋转运动,问旋转的作用是什么这类问题,更不可能出现0、2、10、30问第五个数是什么。那时只有相当于现代"申论"的考试形式,称之"策试",也就是围绕一个题目做分析出对策。策试分两种,对策与射策,差别在于对策是公开提问当场对应,射策为抽签作答。拓跋义选择了射策。
拓跋义说完了规则,直接示意朱放,你可以开始了。
人一生总参加过几次摸奖,偌大的摸奖箱里谢谢您有很多,标数额的往往只有一张,大多数人都在摸奖箱前犹豫过,摸了这张后又想不会是那张?哪怕里面只有两张,也会在选择左或右中矛盾不已,朱放就是这样,但他绝对不会表现出他的矛盾。
朱放面色肃然,若无其事地从金箔盒里取出一支签,抬手看了一眼,随即放回,只用七步就来到已经准备好的几案前,高深莫测地一笑后,挥毫于简。
朱放对抽中的题目很有自信?
简中题目对朱放来说,好比问一个老爷们:"你知道一包卫生巾有几片?",朱放只知道一包中华有几根。既然如此,何以朱放还能这般神色自若?
话说就在朱放感到体内野兽敖叫、乌云蔽日之时,突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闪耀出它惊人的光辉,甚至照耀到一年多年前朱放的身上。让朱放领悟到一个道理: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
这里的相通不是仅指同类相似性意义下的相通。不相似的东西之间,甚至彼此对立的东西之间也普遍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意义下的相通。朱放不愧是朱放,用了走七步路的时间就为人生之路做出决定,以一包中华有几根来回答一包卫生巾有几片的问题。他高深莫测一笑:20。
那么朱放抽到的到底是什么问题?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科学发展观与魏政府人员的选拔与考核》。
别说朱放不是魏国人,就算是,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也不会谈论政府人员的选拔与考核这种层面的问题。因此,他将以开拓创新的思想,秉着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念,把凉国与军营作为媒介,以当年通读的经史为基础,著出一篇名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魏政府人员的选拔与考核》的惊世之作。
下面就从分析当前魏政府存在的问题开始......
朱放奋笔疾书,一个时辰后,内侍鸣金,只见他狼毫一挥,潇洒完成最后一笔。
拓跋义接过侍讲递上的竹简,撰文人的行书自成一家,简上之字雄强俊秀、劲挺奔放,令人顿生好感。
再看其言,"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必立君以治之。人君不能独治,故必置臣以佐之。上至帝王,下及郡国,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此乃自然之理,百王不能易也。今刺史守令,悉有僚吏,皆佐治之人也。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从第一简到最后第二简,整整一百零七简统统都是在分析弊病。
看到此处,拓跋义觉得自己治理的国家简直是千疮百孔了,再想到自己日夜不眠整顿朝政,连泡马子的时间都没有。弄到现在还被这个刚来魏国不久的方闻竺批得一文不值,自己容易吗!
如果,朱放遇见的皇帝是拓跋义他爹,那他现在肯定被拖出去斩了。但是,命运偏偏安排了他与拓跋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方相遇,于是就注定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拓跋义充分发挥了他小兔子柔和、宽容的脾性,坚持要看看朱放的对策,就见简曰:"一、光临申举,择必良彦。自非累代豪家王公之族,才逸孤群,都无以豫其选......1、将"
"下面呢?"拓跋义问。
"下面没了。"朱放答。
看了半天竟是一篇太监文!


第三章(下)
但凡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人都知道,无论考哪一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时间紧迫,来不及做是绝对正常的。而没有考试经验的朱放,来不及写完,也是绝对正常的。
拓跋义不愧是王者,没有像普通网民看了一篇太监文后,直接问候作者的女性亲戚。他说了一句只有王者会说的话。
"接上去。"
拓跋义用"接上"而不是"接下",真有些匪夷所思。
在朱放初涉政坛时,他的老爹就曾叮嘱他:"为官就像踢毽子,头要不停地点,脚要拼命地抬。"若在过去,皇帝说一句"接上去",朱放一定会立刻点头接上去。但今日,朱放变了主意,我们可以认为他在犯贱,当然他是有资本的犯贱、有风险的犯贱。
只见他支支吾吾道:"时已毕矣,小民不敢载之。"
"接!"
朱放又道:"乃失公正,小民不敢载之。"
"让你接你就接!"
朱放再道:"语之至者,小民不敢载之。"
拓跋义总算听明白了,说到最后就是朱放接下去的对策有"问题",才避实就虚了半天。有位作者总结得很好,人不犯贱,我不犯贱,人若犯贱,我必更贱。显然,拓跋义就是那个"更贱",方闻竺越不肯说,他就越想要知道,最后不得不道:"恳请方先生赐教!"
朱放见这次放出的风险投资有了初步回报,心中虽已是得意,表面上仍慢条斯理故弄玄虚。他以余光若有似无地瞟了身旁监试一下,速度奇快,就像南方的雪,还没看清就化掉不见,连监试本人都分不清朱放到底有没有看过他。但是拓跋义看见了,他会意地朝监试动了动手指,监试退去一边。朱放这才坐下,继续他的长篇伟作。
有一个时辰后,朱放起身,整理好一百零八枚竹简,亲手递给拓跋义。
拓跋义看了朱放一眼,见他仍没什么表情,便专心看文。
文曰:将求才艺,必先择志行。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择官吏时,不应以贫富论英雄,择才是不拘一格的,只要德才兼备,就是好官。另,朱放主张从实践经验丰富的胥吏贱吏中选择人才......对于绩效成绩显著的官员评"最",得重赏;考核成绩最劣的官员称"殿",追究其责任......从基层选拔人才,并采取"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的绩效评估形式进行管理......绩效的评价应重绩效的长期性非短时得利,应赐予百姓了解政绩、参与绩效评估的权利......(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是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人民没有参与权)
朱放确实有些能耐。其它先且不说,就"英雄无分贵贱",在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风气下,就已经显出其积极可贵的一面。那时还没有发明先进的科举制度,想当官就要有人推荐,官位大小依照推荐人的档次分,依照与推荐人的关系分。总之,在当时,没有钱,是不可能当官的。朱放提出按照经验能力来选拔人才的新体制,将损害目前大多数官员的利益,既挡了人家谋官之路,又妨碍他人致富。逆流而行者总是遭非议的,在大臣、特别是在靠这条路上来的人看来,朱放是害虫,需要立刻消灭。故,为了不引起麻烦,朱放只愿给拓跋义一人看。同时他也成功地给拓跋义戴了顶高帽子,赞赏他是仁德贤君、智慧之君,懂得在小饭店里挖掘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不嫌其布衣寒士的身份,只看其才华横溢的本质,提供其进宫考试的机会。
之前,拓跋义为朱放的政治感悟性惊叹,现在再次为被他的管理才能所折服,心中推定其是流落村野的不凡之人。但见朱放将考核等级分得极为细致,又明确了口头表扬、行文表扬、加薪、晋爵等的多种奖励形式,这是拓跋义一直没能完善的制度,如今柳暗花明。朱放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虽然最后两条实施起来颇为困难。但,如今流行的是什么?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另外他没想到两人在择才方面这么有共同语言,真是人生如朝露,难得试逢知己!
拓跋义投向朱放的眼光更加炽热了,他遣退身边的众位侍讲,对朱放道:"先生上前,请具细论之。"
朱放走上前,距一丈时便停下,作揖道:"小民卑微,窥龙颜,此实乃大不敬。"
"无防。上前来。"
二人隔一米内各自端坐,朱放方得正眼观龙颜的机会。眼前的拓跋义身长八尺有余,眉黑目清,棱角分明,不愧是混血,整张脸长得够立体,够好看。适才有些激动,拓跋义面上仍微微泛红,深褐眼眸中涌动着流光溢彩,看在朱放眼里不免心跳加速,很是满意。
朱放又不是找对象,为何要心跳加速兼满意?难道他对拓跋义有啥想法?
朱放当然对拓跋义有想法。拓跋义对朱放的欣赏程度直接决定朱放将来官位的高度。一个可以一句话就让你飞黄腾达的人,你怎么会对他没想法。
两人开始共谋社稷,相谈甚欢,在拓跋义耳中,方闻竺的声音就如天籁仙乐,时而如梦如幻,时而仿飓风袭来,时而若云淡风轻,时而似惊雷乍响,转眼又两个时辰过去,直至殿外来报"燕将军急报军情"拓跋义才遗憾地停了下来。
"先生实在是个人才。"拓跋义赞道。
人才是人才。该给人才封个什么官职呢?这点拓跋义早已思考过。
这里不得不稍提一人,拓跋义的长子--拓跋炎,其幼时便聪慧过人,并同他父亲一样是个孝顺的孩子。拓跋义如今正为替他找个好老师犯愁,昨一见方闻竺如此不同凡响,便起了意,聘用方闻竺做家庭教师。
"先生博学善言,通四书之精髓,得五经之义理。今指汝为皇子侍讲。朕尚有一儿,名唤炎,表字彦狸,望得先生指教。"拓跋义说得客气,语气温和,双目却紧紧摄住朱放未曾一松。
朱放缓缓走向拓跋义跟前,向其行礼,道:"臣一定尽心辅佐皇子,不负吾皇厚爱。"
皇子侍讲是多大的官呢?这官不大,正六品
嫌官位低?告诉你,这已经不错了,之后的朝代,你哪怕好不容易考中个进士,拼死拼活干,估计退休也就混个六品官。
所以说,朱放一日间,官至六品,直接省了人家一辈子努力的时间,已经非常幸运了,换成一般人怕早就乐翻了天。但相较普通人,朱放还是镇定的,毕竟他过有过亿的家底,做过一品大将军,朱放知道,今后的仕途路还很长、很艰辛。
在皇长子身边做事难道不好吗?这不是近水楼台靠近未来皇帝的好机会吗?
不错,拓跋炎的确是皇长子,但皇前面多了一个字,这是个罪恶的字,这个字曾让无数人埋没一生。它的名字叫做--庶。当然,如果没有嫡,庶一样可以称大王,最好的例子就是现任皇帝拓跋义,他本人就是庶皇长子。但是,很不幸的,目前的皇帝还有一位嫡皇长子拓跋奇。因此,虽然朱放用一天就完成别人得花一辈子完成的任务,但是也可能,朱放永远只是个六品官。好在我们的朱天才并没有气馁,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拜谢皇恩后,朱放转身,阔步走向离开宫殿的台阶,此时却听拓跋义道:"方卿请留步。"
朱放颇有些诧异地回身,恭恭敬敬又向拓跋义行了一礼,等他开口。
只听拓跋义问道:"方卿可曾习六艺之术,懂兵法之道?"
这可谓是朱放的专业,手到擒来的东西,朱放被拓跋义这样一问,不禁露出正中下怀的一笑。这一笑极其短暂,比之前朱放那神速一瞥消失得还快。

推书 20234-12-26 :游戏?棋局?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