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不仅仅是对萧绍动手呢?
结党营私是每个君王的大忌,亲儿子也不例外。
人到了建宁帝这岁数,每年总有那么几天缠绵病榻,无力坐朝理政,而太子正值壮年,可根据河东发来的密折,那白银被他尽数用来笼络朝臣,如今朝野上下,支持太子的势力已然不小。
萧易为了权势,狠心到对亲弟弟动手,那下次建宁帝病重,他是不是也要效仿唐太宗,抢他父皇的皇位,将他父皇送去大兴宫养老?
建宁帝无声捏住了密折。
事到如今,这太子之位,他不得不再三斟酌了了。
思及此处,他软下声音:“绍儿也回府吧,好好养病,等养好了,就来御书房帮父皇。”
萧绍躬身:“是。”
建宁帝倦怠摆手,放他离去,而从始至终给,他再未谈过白银案的事情,更未提过一句平反。
萧绍拢着大氅,将地上的密折捡起来,有意无意:“父皇,那折子上提到的白银案,是什么事情?”
建宁帝只摇头:“早些时候的案子,这事儿你不必过问了。”
萧绍敛眸,什么也没说,只颔首离去了。
他回到府中,戚晏正在书房研墨。
小探花替他接过大氅,顺势将手中的手炉塞进萧绍手中。
萧绍道:“河东一案已然明晰,太子和党羽逃不过一场清算,宋吕洋不日下狱,三司同审。”
戚晏应了。
萧绍迟疑:“你不问我白银案的事情?”
戚晏依旧研墨,他头埋的很低,萧绍看不见他的表情,只能听见他平淡的声音:“我知道。”
他知道,平反不了。
当年戚家下狱,是建宁帝下的旨,戚琛斩首,是建宁帝下的旨,戚晏受刑入宫,还是建宁帝下的旨。
平反,是打建宁帝自己的脸。
皇室脸面大于天,建宁帝贵为天子,普天之下皆为臣子,死了一个戚琛,还有无数个王琛李琛,反正四品的官京城到处都是,废了一个戚晏,还有无数个张晏赵晏,探花年年有,算不得什么新鲜东西,区区一个戚家,哪里比得上天子颜面?
抄家灭族的苦楚绝望,在建宁帝看来,远不如太子忤逆来的重要。
至于那一家人的清白名誉,又算得什么东西?
这些,戚晏懂。
他怕萧绍纠结,便没问,反过来劝他:“殿下不必在陛下面前提这些,莫要因小失大,失了帝心。”
低眉敛目,语调平静,萧绍听着,却莫名发苦。
他便伸手,挑了戚晏的下巴,叹气道:“别笑了,比哭还难看。”
“……抱歉。”
萧绍摸了摸他的眼角,他格外喜欢戚晏这点泪痣:“没什么可抱歉的,没事儿小探花,回头我替你平反就是了。”
太子已废,这一天细细算来,不会太久了。
第109章 内阁
建宁三十七年,冬,太子萧易伙同河东太守宋吕洋残害皇子案东窗事发,朝野震荡。
宋太傅与百余位清流文官当朝奏对,以萧易不忠不孝、不足以为天下表率为由,要求废黜太子之位。
又有太学翰林院学子联名上书,认为太子对幼弟动手,毫无仁爱之心,不可胜任天下共主。
建宁帝是位长寿的君主,在位近四十年,如今已是耳顺,身体江河日下,而萧易恰逢春秋鼎盛,他在朝中揽权一事本就惹了建宁帝猜忌,如此一来,更是容他不得。
于是皇帝与内阁六部商议良久,最终一道圣旨废黜萧易太子之位,又因着皇后求情,改立萧易为宁王,幽禁王府,无诏不得出。
随后六个月中,建宁帝拉开了一场对太子党羽浩浩荡荡的大清洗。
雪片般的供词卷宗飞往刑部、御史台与大理寺,各部门长官的书案堆积如山,私吞银钱、谎报账目、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桩桩件件抵赖不得,建宁帝摔了好几方玉玺,东厂锦衣卫倾巢而出,朝野上下谈东宫而色变。
等一切尘埃落定,朝中臣子已换了小半。
同年春,二皇子萧绍入主东宫。
建宁帝担忧他品行纨绔,不堪重任,刻意将人安排到御书房,每次批改奏章、面见下臣,都要萧绍在旁听,学着治国理政,而让他惊喜的是,小儿子天资绝佳,还一改往日习气,仅仅听了几月,便能将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就连宋太傅看萧绍的眼神也古怪了不少,不时捏着胡子嘀咕:“老夫真看走眼了不曾?”
但其实,萧绍还是藏拙了。
前世做了那么些年皇帝,萧绍早就驾轻就熟,他恰到好处的拿捏了“浪子回头”“纨绔悔改”的情节,一步一步,从青涩稚嫩转为成熟的君王。
如此数月后,平静的宫闱再次被搅乱了。
建宁三十八年冬,皇帝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这位在位近四十年的君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将手中事务尽数甩给了东宫,幽居宫内,开始拜佛修道,安心养病。
萧绍并不意外,前世他父皇也是这个时候离开的。
建宁帝并非生病,而是无疾而终,走的还算安宁,他如今已六十有余,将近古稀之年,在大乾的所有君王中,算是长寿的了,故而当这一天真的要来临,父子二人都还算平静。
萧绍入宫更勤了些,每日同建宁帝一同吃斋用饭,终于,在前世他记忆里的这一天,建宁帝在萧绍和皇后的陪伴下闭上双眼,溘然长逝。
萧绍同礼部商议了谥号下葬等问题,而后在百官朝贺之中戴上十二旒冕,登基为帝。
足足比前世早了六年。
一朝天子一朝臣,萧绍这厢刚刚登基,他父皇的总管太监李德全便请辞了掌印之位,在萧绍面前躬身俯首:“陛下,您看着掌印,是戚公子……?”
自打萧绍入宫,戚晏也搬了进来,和萧绍住在一处,时常出入御书房,比前朝宠宦还有得宠,可萧绍却没给他任何身份,李德全拿不准怎么称呼,只能叫一声戚公子。
萧绍:“他不做掌印,我另有安排。”
戚晏真不知道安排是什么,他只是跟着萧绍,安安静静帮他批奏章,小事戚晏自个决断,大事要事则挑出来给萧绍过目,还工工整整的写好了评语,如此一来,萧绍的工作量比前世小了一倍不止,头也不昏了,腰也不痛了,也不过劳了,他甚至有时间在批改间隙,撑着脖子观赏戚晏。
俨然将他当成了名贵的观赏植物。
小探花现在没名没份的,也没个具体职位,他穿着宫内的宦官服侍,黑发规规矩矩束在三山冠里,一身纻丝青素衣,外罩玉色素纱,腰用二指宽的腰带束了,恰好勾勒出腰线,坐在那里便青竹一般,此时垂首写画,一节脖颈柔顺地垂下来,又被领口牢牢裹住了。
萧绍:“换件衣服吧,小探花。”
戚晏头也不抬:“嗯。”
萧绍:“不问我什么衣服?”
戚晏恰好合上一本奏章,便问:“什么衣服?”
萧绍:“这个。”
他推来一件竹青色的长衫,配有玉簪玉禁步,甚至搭了把扇子,分明是儒生打扮。
戚晏一愣:“这时宫内,不能这样打扮。”
萧绍:“谁说要在宫内?”
他不由分说,将衣服推了过去:“今年春闱,你要参加。”
春闱便是科举的会试,算算时间,离现在不过半个多月了。
戚晏握着毛笔的手一抖,便在奏章上拖出长长的墨线,他慌忙用纸擦拭,放好晾着:“陛下说笑了,我怎么好考科举?”
别说他已经考过了,便是如今宦官的身份,也无法和举子们同席而坐了。
萧绍:“你不考,戚平章要考。”
戚晏眼皮颤抖,如同被控住了咽喉,连呼吸都停住了。
片刻后,他才从嗓子里艰难地拧出几个字来:“……什么意思?”
萧绍:“老师送给你的字,你不想有人叫吗?我之前这样唤你,你分明很喜欢的。”
戚晏立在桌前,一动不动,手指揪着袖口,几乎要将外衫揉烂了,才挤出微笑:“陛下,于理不合。”
“这皇城之中,我说合礼就合礼。”萧绍从衣衫中翻出文牒,推给他:“喏,我给你都弄好了。”
戚晏垂眸去看,是封盖着官印的文书。
“戚平章,并州人士,建宁三十七年于并州泰安府乡试中举……”
他看着那薄薄一页纸,握笔的腕子便抖了起来。
戚晏考过科举,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封身份证明,说并州人士戚平章是举人,且有资格考进士。
考了进士,今后入翰林院也好,入六部或是外派地方也好,总归是在文臣之列,有资格说一声以文载道、辅佐君王、匡扶社稷,而若是天资出众,或许还能登阁拜相,在青史某页,名正言顺地留下姓名。
多少人一生所求,不外如是。
戚晏捏住笔杆,几乎要将竹节折段,他抬头看向萧绍,一眨不眨,像是在分辨这是不是一个玩笑。震惊、错愕等情绪在脸上一闪而过,最后化为浓浓的希冀与请求。
萧绍想:“如果这只是一个玩笑,他一定会很难过的。”
他甚至能想象那样的小探花,他一定会失魂落魄,死死抿唇,将所有情绪压下去,然后一身不吭地继续批奏章,可是眼角的那颗泪痣,却会像泪水一样瑟瑟颤抖。
光是想着,他就心软了。
于是萧绍收回逗弄的想法,将衣服往前推了推,碰到戚晏发白发青的手指,让绵软的布料触碰他的皮肤。
萧绍轻声道:“我答应过,让你入阁的。”
虽然皇子时萧绍也说过这话,但他素来喜欢逗人,戚晏从未当真,如今亲眼看见这文书朱印,才知道他是认真的。
他真的用了平章的名字,伪造了身份,桩桩件件,都打点好了。
戚晏张了张口,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沉默,长久的沉默。
戚晏靠在书案边,缓缓闭上了眼。
胸腔中有种酸涩的冲动,分不清是快意还是苦痛,是迷茫还是委屈,那感受攥住了他的心脏,抑住了他的呼吸,过分鲜明,又过分强烈,似乎有什么积压已久的情绪冲出阻碍,破土而出,让他连基本的体面都难以维系。
一时间,戚晏头晕眼花,纸上的比划扭曲变形,他文采名列一甲第三,却读不懂那上面的几行文字,更不知道它写了什么,戚晏的手也抖的厉害,薄薄一张纸重若千金,竟然无法将它拿起来。
他有些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梦了。
萧绍用手碰了碰他的脸颊:“……平章?”
这一声像是唤回了他的神智,戚晏深吸了一口气。
许久之后,他忽然开口,哑声道:“陛下……可以听我说两句话吗?”
这话很奇怪,还挺不守规矩,远不是一位宦官应该对君王说的,但戚晏脑子里一团乱麻,不经思考便说了出来。
语调很轻,还带着鼻音。
萧绍心中微痒,像被什么挠了一下,他在戚晏身边坐下:“你说吧。”
戚晏垂下眸子,轻声开口:“我小的时候,父亲还没做官,他买不起京城的房,我们一家寄居在京城南边山上的寺庙,从山顶往下看,可以俯视整个皇城。”
“那时我骑在他脖子上,父亲他指着皇城某处和我说,‘那是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地方,只有最出色的读书人能出入其中’,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内阁。”
“我问父亲:‘最出色的读书人,该有多出色?’,我的父亲哄我,说:‘像我的晏晏这么出色的读书人,长大以后一定能进。’”
“他说他从小愚钝,不如我这么聪明,他不求进内阁,只想做个清流御史,两袖清风,为民请命,不求青史留名,只求无愧此生……”
说到这里,戚晏微微一哽,声线发抖,又很快平复下来,再次道:“他说,入内阁这件事,要交给他的儿子,那时,是我第一次知道内阁。”
“我就问父亲,如果我以后真入了,有没有奖励?那时我特别爱吃京城同兴堂的糕点,可那糕点昂贵,母亲不舍得给我买,我就央求父亲,说如果我真入了内阁,我能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今天吃梅花糕,明天吃桂花糕,全部吃上一遍,日日不停?”
“我的父亲仰天大笑,说到了那时候,他就把同兴堂给我买下来,还要带上母亲回老家,给祖坟上香。”
“我就问他,为什么带上母亲,却不带上我呢?如果我入了内阁,不该带上我吗?”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那时候你就走不开了,你是君王的左膀右臂,是治理天下的人,天下又那么多重要的事情等你决断,祭祖这种小事,交给父亲和你母亲就好’”
戚晏抑着嗓子,说话断断续续,若是一般的君王大概是没空听内侍将这些有的没的,但萧绍只是安静地坐在他身边,安抚地摸着他的脖颈,既不评论,也不打断,任由他继续往下。
“后来我读书开蒙,父亲的官越做越大,他领我去见宋太傅,说那是本朝大儒,天子老师,我在他门下学习,那么多个弟子,宋太傅最喜欢我,他总是捻着胡须,说‘此子的资质,以后当入内阁。’”
“我也觉得,我当入内阁。”
“我不及弱冠,就中了探花,论文采,天下读书人,我名列第三,当科状元比我大二十三岁,榜眼比我大十七岁,若是同龄,我就该是天下第一。”
“论资格,我的父亲是当朝御史,我的老师是当朝太傅,我是天子老师最出色的学生,我若入不了内阁,谁能入内阁?我若不配入内阁,天下谁配入内阁?”
“可是,可是……”
可是一朝风云变换,他再也没有这个资格了。
他不甘,他怨恨,他委屈,到最后,所有情绪焚烧殆尽,只剩下死寂一般的空茫。
说到这里,戚晏便无法说下去了。
萧绍轻声叹气。
他伸出手点在小探花的眼角,碰了碰那颗泪痣,抹掉欲坠不坠的一点湿意,将文书塞进他手里:“拿好了,搞丢了我可不帮你搞第二份了。”
戚晏偏过头,在指尖蹭了蹭。
他像是已经昏了头,脑子混沌无法思考,只凭本能,便自然又眷恋地靠了上来。
萧绍不知为何,飞快抽回手,故作轻松的岔开话题:“还有,只是给你资格而已,要是你考不过,考不好,我可不会放水的,要是昔日探花这回跑到二甲三甲去了,甚至名落孙山,你就不要想内阁不内阁了,乖乖给朕回宫来当总管批奏折,听见没有?”
“还有,你也得和一般考生一样,先去翰林院,再去六部,或者外放历练,资历到了,才许进内阁,这一点我秉公执法,如果你没达到要求,我可不会捞你的。”
他一番插科打诨,戚晏缓过来些,轻声应了:“……嗯,不会丢,不会名落孙山,给您当总管,也不用捞。”
竟是将上面的话一一回复了。
萧绍:“……”
他拍拍小探花的肩膀:“东西收好,衣服换了。”
积压已久的情绪一经释放,像是胸腔中的巨石终于移走了,戚晏缓缓平复呼吸,将文书折起,贴身收好了,而后他拿起衣服绕入屏风,将外衫衣裤一一换了。
戚晏在萧绍身边养了一年多,总算养回来了些,不如以前消瘦,他将青衫一拢,再配上暖玉,便显得修长高挑,文雅清贵。
萧绍将人从头打量到尾,满意道:“不错。”
他在戚晏腰身上流连,忽然想:“现在抱起来应该不会硌了。”
这念头一冒出来,萧绍自己都吓了一跳,他明明花花公子惯了,这时却莫名心虚,只咳嗽一声,移开了视线。
戚晏顺着他看向腰身,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当年白银案,先帝本想判我全家凌迟的。”
萧绍嗯了声,看回来:“是,他当时气的发昏,什么法子都想的出来,好在宋太傅和一众清流文官拦住了,这才没实施……你好端端的怎么说这个?”
他狐疑地打量戚晏:“你想和我翻旧账吗?”
戚晏却摇头笑了:“您说笑了,怎么会,倒也没什么,只是忽然想到了。”
他垂眸看向这一身打扮,都是极好的布料,柔软的棉布包裹着身体,暖洋洋的发软。
他只是想起那时,虽未凌迟,留了这身皮囊,他却浑浑噩噩与和凌迟无异,是具骷髅般的行尸走肉,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具荒芜的枯骨,居然也能长出了新的血肉。
第110章 剧情
萧绍登基后,改国号为昭元,大赦天下,教坊司中的罪人犯妇也一一特赦,准许其自行离去。
因废太子一案,朝中官员罢免无数,朝中职位空缺,于是昭元元年春,殿试如期举行。
考场设在皇宫太和殿前,这日清晨,众考生在考案前一一落座,屏息俯首,等待考试开始。
萧绍也亲自前来,坐在丹陛之上,俯视众考生。
他瞧见了戚晏。
小探花肉眼可见的紧张,却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着身份,他害怕被人认出来,便始终低垂着头,几乎要偎到胸口去。
萧绍觉着好笑,其实过了几年,他个子高了些,面容也有所变化,临考前萧绍还叫了宫中嬷嬷,给他修眉描目,如今一眼看上去,和当年的探花戚晏只有七成像。
随着考试开始,学子们埋头答卷,考场中便只剩下的簌簌的写字声。
萧绍便从座位上站起来,如考官一样巡视过考场,不时在学子身后停顿,看他们答卷。
最后,他停在了戚晏身后。
戚晏呼吸一窒,险些落错了笔,萧绍的视线落在身上,他便起了一背的鸡皮疙瘩。
这不是他第一次在萧绍面前写策论,感觉却完全不同,在这太和殿前、丹陛之下,萧绍便不是他熟悉的二殿下,而是这江山的主人,睥睨天下的君王,臣子们要用尽毕生所学,才能乞得他垂怜似的一瞥。
戚晏也不例外,他沉下心思,提笔欲写,只想着将满腹才思尽数倾与考卷,才不负萧绍的提携之恩。
然后君王踢了他一脚,小声问:“紧不紧张?”
“……”
“说话呀,紧不紧张?”
萧绍大事上还有个正形,但现在风平浪静,纨绔的本性又发作了。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折腾一下戚晏,类似于手贱的小男生招惹小女孩,戚晏不说话,他就借着桌子遮掩,用鞋尖碰他的小腿。
“陛下!”
戚晏压着声音,握着毛笔的手哆嗦一下。
萧绍轻笑出声:“别怕呀,也别紧张。”
“……”
戚晏坐在最角落,没有考生能看见他,监考的诸位大人又离的太远,只能瞧见萧绍站在他身后,却看不清他们在做什么。
萧绍看着小探花的试卷:“怎么不动了,我就看看,你写吧。”
“……”
小探花额头暴起两根青筋,皇帝的视线有如实质,他如芒在背,一个字都写不下去了。
在这样庄严肃穆的考场之上,他却和皇帝在角落里嘀嘀咕咕,不成体统。
——简直像话本里私相授受的少年男女一样。
萧绍还站在身后,戚晏的后颈涌起怪异的酥麻,炸了一背的鸡皮疙瘩,还没等他明白着情绪来自何处,萧绍便踱步走了,换了另一个考生来看。
只盯着戚晏看太显眼了,他得“雨露均沾”。
戚晏被这么一打扰,便沉不下去了,他照常写字,视线却总是追着萧绍的影子跑,见他在某位学子身后停的久了些,便忍不住抬头去看。
这人戚晏认识,考前打过照面,陇西季氏子弟季西,年岁二十出头,是一等一的青年才俊,坊间传言的状元人选。
这些戚晏不在乎,他当年也是传闻的状元人选,他在乎的是……这个季西,长的很漂亮。
从戚晏的角度,能看见他儒生袍服下瘦窄的腰肢,以及眉目清俊,轮廓饱满的侧颜。
萧绍在他身后停留的时间太久了。
戚晏视线在那影子上留了片刻,微不可察地咬了咬着下唇,心中升起莫名的涩意,他将这感受强压下去,垂首继续答卷。
不多时,考试结束,试卷被呈到东阁,供考官查阅,萧绍不看、不评、不参与,直到礼部尚书等人将卷子按排名递给他,要他做决断时,才信手翻了翻。
排在最上头的,便是戚晏的卷子。
萧绍心道:“不愧是小探花……不对,该叫小状元了。”
他粗略地看过,没改大臣们的排序,朱笔御批,将名次定了,戚晏为首,季西榜眼,剩下的萧绍记不清,也懒得记,他挑了几个后世用的顺手的臣子,其余挥挥手,让宋太傅一一拟定,不再过问。
放榜后,戚晏要去拜坐师,赴曲江宴,与同场进士交游,萧绍放他出宫去玩,自个解决了今日的奏章,然后他一个人吃晚膳,可吃到一半,总觉着身边空空荡荡,没人在身边逗着玩,缺了点什么。
萧绍便干脆搬了饭菜,去他母后宫里吃。
自打建宁帝离世,先皇后李氏便搬去了慈宁宫,吃斋礼佛,不过问宫中俗事,萧绍隔两天便去看望她,和她一同用膳。
这日,慈宁宫外有轿子候着,像是有人到访,萧绍没多问,和母后照常吃饭,天南地北闲扯一通,等杯盘渐空,李氏忽然道:“绍儿,你是不是该选秀了?”
萧绍筷子一顿,敷衍:“还早。”
前世这时他没有登基,李皇后每次提及此事,萧绍都用年纪尚小,要再玩两年搪塞,李皇后心疼他,也不催促,后来登基忙的脚不沾地,回到寝宫倒头就睡,过劳而死,就更没考虑过娶妻了。
李氏露出不认同的表情:“绍儿,你如今是皇帝,就算先不立后,也总该选那么几个,好好挑上一挑,再说其他。”
萧绍心中微妙的不舒服了起来,他无端抗拒,心烦意乱,又不知道这烦躁来自何处,便含糊其词的应了,只说:“下次,下次。”
李太后却道:“我家中有两个姑娘,刚好来拜访,算是你表妹,不如见上一见?”
她不等萧绍同意,便拍拍手,上来两个姑娘,朝萧绍福身行礼,个个品貌端庄,举止得体,是用心教养过的,其中一个还有颗泪痣,怯生生的缀在眼角,随她的动作上下起伏。
可萧绍看着他,却想到了另外的人。
想起他青竹般修长的身体,他故作从容淡定的表情,也想起他眼角那颗泫然欲泣般的泪痣。
那泪痣在他脸上,真是可怜又可爱。
他的心微微一软,便笑着和李太后推拒了,李太后也不拦他,摆手随他去了。
萧绍回到寝宫,已然月上中天,宫中空空荡荡的,稍显寂寥,他叫了壶酒自斟自饮,面前突兀地浮现了一个屏幕。
河东探案这段剧情原文没有,属于萧绍自由发挥,66插嘴都插不到地方,现在萧绍登基,总算将主线拖回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