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阳辞因误吸御猫被外放,当了个七品知县。
从知县、州牧、巡抚到户部尚书,他步步为营杀回京城。
左手将,右手相,还有个相互扶持、并肩作战的老相好,
他在朝中翻云覆雨,掀起惊天之变。
郡王秦深隐忍筹谋多年,成功夺位,收天下民心而登基,
人人都以为叶阳大人要倒台,
谁知新君竟是他的老相好。
1v1,白切灰智性恋受x外冷内热痴汉攻:
作为一心事业的断袖,叶阳辞自以为勉强了直男,谁料竟是钓了个痴汉。
作为口嫌体正直的伪直男,秦深表面不为所动,暗中神魂颠倒。
叶阳大人是岳国人,复姓叶阳,名辞,字截云,今年二十岁。
他并非出身高门显贵,但也绝不算贫寒,自幼便是个读书种子,走的是科举正道,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
十八岁金榜题名后,他在京城翰林院当了两年编修,负责勘核史料抄本的文字。这项差事繁琐又耗时,但叶阳大人天生一目十行的本事,干完活儿还能得闲,天天偷撸一只从宫苑里逃出的狮子猫。
终于有日案发,他被寻猫的奉宸卫逮个正着,押送御前。
跪地听候发落时,那猫从奉宸卫的怀里跳出来,绕着叶阳辞转圈,毛茸茸的长尾勾着他的手背。叶阳辞一时没忍住,用手指偷偷挠猫尾巴尖。
延徽帝年过五旬,年轻时逐鹿中原,临老了爱猫成痴,见这小翰林御前受讯还分神撸猫,俨然是个要猫不要命的,觉得好笑又新鲜。
且叶阳辞容貌生得极好,似绿纱窗外一树白梅,昳丽与清雅兼备。人的天性总归是爱美,皇帝不想过于苛责,随口一句“这么喜欢狮猫,就去山东为朕养猫吧”,于是叶阳辞就从清贵的翰林院,外放到山东省的高唐州,去夏津县做一个小小的知县。
——按说该去山东的临清州,毕竟那里产的鸳鸯眼狮子猫最出名。但临清富庶,“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是块抢手的肥肉,打破头也轮不上他。
当然叶阳大人并未去托关系、使银子。他一贯有些安之若素的气质在身上,夏津就夏津呗,去哪儿当知县不是当呢?再说,编修是正七品,知县也是正七品,算不得贬谪,可见皇上并未因为他擅自亵玩御猫而真生他的气。
于是他上门拜别恩师,取了吏部文书,携两个随从,带上三五箱行李,桥边折杨柳惜别了几个交好的同年,在运河码头乘上专供官员的座船,直奔辖地。
春水涨,座船快,半个月之后,船抵夏津县西面的渡口驿。
叶阳大人站在渡口附近的高坡,放眼望去,晴空下一片葱郁的荒原野岭,穷得有山有水有风景,就是没人烟。再一问匆忙迎接的县衙典史,得知整个县只有一千二百余户,七千多人,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县,叶阳大人不由眼前一黑。
他知道自己不能饿肚子的老毛病又犯了,伸手去袖子里摸糖块,不慎带落了袖中折扇。
折扇掉下坡,在树杈上一磕、一飞,好巧不巧砸向下方道路,刚出马车的一位锦衣男子的后脑勺。
眼看要砸中,那人往前迈了半步,折扇擦身而过,“啪”地落在土路。
“对不住啊,是在下手滑。”叶阳辞在坡上扬声致歉,“公子可有受伤?”
锦衣男子仰头望过来,容貌英俊,神情冷傲,眉眼间积着肃杀的霜色,似乎不是个好相与的。
典史脚一软,跪地时牵住了叶阳辞的衣袂:“大人,那、那是高唐王!”
高唐王……今上的亲侄子,山东鲁王的亲弟弟,郡王秦深?叶阳大人脑子好使,又兼过目不忘,转眼便理清了对方身份。
他三两口吃了块糖,匆匆下坡走到道旁,隔着擎刀的王府侍卫,落落地躬身行礼:“下官夏津新任知县,叶阳辞,见过高唐王。方才险些误伤殿下,还望殿下宽宏大量,恕下官失手之罪。”
典史则在他身旁俯首跪地,不敢抬头。
叶阳辞言语诚恳,秦深却并未多看他一眼,冷漠道:“夏津还有人来当知县?发配过来的吧。”
“回王爷,下官是奉着吏部任命文书而来。”叶阳辞听出对方话里有话,似乎夏津真不是什么好地方。但他素来藏得住心思,面上只一副温润模样,“初至夏津,人事两生,待下官交接完政务,必前往高唐城的郡王府拜谒。”
“拜谒就不必了,也别打什么送礼拉关系的主意。”秦深的目光从侍卫脸上往路边一掠。那名侍卫顿解其意,去把折扇捡过来,打开给他查看。
折扇一开,在场众人不免有些意外。本来此等怀袖雅物,扇面多是绘山水、题诗词,或金泥装饰,或香檀透雕,以供文士把玩。这把折扇却是一面漆黑,一面雪白,毫无丹青点缀。
白面上草书七个淋漓墨字:“世人怎会仅黑白”。黑面则是七个白字:“黑白之外别有道”。笔锋如快剑斫阵,所当穿彻,兵戈之气透纸而来,怎么看都不像是文士风格。
秦深看扇的时间倒比看人长,问:“真是你的?”
叶阳辞拱手回答:“确是下官随身之物。”
秦深轻嗤一声:“不配。”
也不知是说扇不配人,还是人不配扇。
叶阳辞暗笑:配不配你说了算?嘴上柔逊道:“王爷可否将折扇赐还下官?”
“……物既如此,想来人也该有几分胆气,不怕夜半鬼敲门。”秦深伸手取扇合起,朝他身上随意一扔。叶阳辞接住,微露笑意:“多谢王爷!”
他此刻才挺起腰,直视面前的高唐王,发现对方要比他在坡上所见的更显高大,一身紫棠色螭龙纹曳撒,腰身玉带紧束,衬得肩宽腿长。他尚未打量完,秦深已转身回车厢去了,侍卫们也纷纷上马。
典史忙不迭起身,拉着知县大人避到路边草丛。马车在十几骑侍卫的拱卫下,从他们身边辚辚而过,倏而消失在官道尽头。
叶阳辞抖了抖衣摆沾染的露水,对身边这个三十来岁、神色怯缩的文士说道:“江典史——”
“不敢当不敢当,大人直呼小人贱名江鸥就好。”
“那行,我问,你答。我不爱繁文缛节,你捡要紧的说。”
江鸥连声应了,听得这位过分年轻的知县大人边漫步边问:“夏津虽属于高唐州,却是离富庶的临清州不远,何以两地民生如此悬殊?”
“回大人,那临清城外有会通河和卫河交汇,是漕运中转要地,自然繁华。我们夏津虽有古渡口,但属于卫河分支,水浅载不了大型货船,顶多行个渡船,故而……”
叶阳辞了然颔首,又道:“也不至于凋敝如斯。”
江鸥长叹口气:“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赵齐晋三国便是会盟在此,史称‘夏盟’,可见此地之冲要。到了前朝末年,中原战乱不休,高唐州成了山东最大的战场,夏津更是首当其冲。大战之后就是瘟疫,人口锐减,据说当年尸横遍野,多到无法立坟,只得就地掩埋。一到夜里,四下皆是鬼火。民夫犁地,一刨一堆骸骨,谁还敢在这里种田?”
“难怪高唐王说什么‘夜半鬼敲门’。”叶阳辞曲指抵着下颌思索,“说来也唏嘘,同为嫡出,他大哥病故,二哥承袭‘鲁王’爵位,封东昌府,到他这儿只剩个郡王,竟连临清州也没给,就给了个高唐州。难怪他看起来一脸被人欠了八百万钱的晦气模样……”
江鸥暗中抽了口气,心道:这位叶阳大人如此敢说,莫不是背后有大靠山撑腰,连郡王都不放在眼里?可又为何会被派来此处?
他原以为对方是个没根系的,眼下忽觉摸不透路数,又听对方冷不丁问:“县丞和主簿对这个新任命定然十分不满吧,唉,我也能理解。”
江鸥还在想心事,脱口说:“也没到十分,顶多七八分——”
后话戛然而止。他猛地抬头看叶阳辞,眼露惶恐:“大人,小、小的不是……”
叶阳辞朝他安抚地点点头:“我这知县新上任,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不来迎接,只你一个典史来,我便知道他们的心思了。这是仗着地头蛇,要给我下马威呀。至于你,想必也是两头不愿得罪,偷偷来的?”
江鸥扑通跪地:“知县大人!您才是一县主官,衙里所有胥吏差役,都是沾您威仪站着,靠您俸禄养着,怎么敢有贰心呢?小人只认一个主子,便是大人您!”
“是吗?”叶阳辞见他怯弱,实际颇有几分圆滑,又笑,“方才我调侃高唐王的话,若是传到他耳中,那必然是你无疑了。”
江鸥切切道:“打死不敢!今后小人便是大人座前牛马走。”
叶阳辞亲手扶他起来:“你也是个读书人。咱们读书人的膝盖,只跪天地君亲师。日后与我相处,心里带着敬意就行,不必这般诚惶诚恐。”
江鸥屡试不第,当了十几年未入流的杂佐官,被使唤得有如鸡犬,第一次听上官对他说“你也是个读书人”,几乎要热泪盈眶。
叶阳辞沿路走回渡口,扬声唤道:“罗摩!李檀!”
两个随从已将船上的行李搬到渡口租来的马车上。家仆罗摩驾车,书童李檀小心地扶着箱子,行到叶阳辞身旁停下。李檀才十五岁,一团活泼的少年气,笑嘻嘻地给叶阳辞搭马凳:“主人小心脚下。”
叶阳辞转头对江鸥说:“车厢里还有空,你也一起坐?”
江鸥连忙推辞:“小人骑马在前,为大人引路。”
如此行了四五里地,一座土城出现在眼前。叶阳辞掀开车帘探头看,城墙倾圮,门楼朽败,也就比废墟好那么些。霭霭暮色中,他轻吁口气:“这下有的忙了。”
江鸥作为土生土长的夏津县人,此刻竟觉得有些羞愧。他回首看马车,只见一抹余晖洒在叶阳大人脸上,好似羊脂白玉镀了淡淡金芒,于清雅中生出贵气,不由低头移开目光,心道高唐王殿下倒也没说错,那扇子的确不配他。
何止是折扇,这座千疮百孔的县城也配不上他。
“百废待兴啊……”他听见一声感慨从叶阳大人那边飘过来。
叶阳辞朝着破败的夏津县城微微一笑:“无妨,本官擅长白手起家。”
第2章 本官喜欢年轻的
破旧的夏津城里,有个与城匹配的破旧县衙。县衙的前半部分是大堂、议事厅等公署,以及三班六房的衙役们的廨舍所在;后半部分是知县大人的宅邸,也就是叶阳辞的新家了。
得知新知县上任,胥吏与衙役们出来迎接,看着稀稀拉拉不成样子。叶阳辞下车后扫视一圈,仍未见身穿县丞与主簿官袍之人,知道这个下马威是直接拍自己脑门上了。
县丞与主簿作为品阶最低的朝廷命官,一个协助他处理政务,负责农事与税收,一个负责人口与户籍,说是左膀右臂也不为过,如今倒成了左右开弓想打他脸的地头蛇。
叶阳辞不禁有些好笑,站在马凳上问典史江鸥:“县丞郭三才、主簿韩晗,应是出自夏津的乡绅世家?”
江鸥点头:“大人说得对,郭、韩二姓是本县最大的两个家族,城内外有产业和私田,祖上也曾出过三品大员。”
“既如此,这两族如今应该也有不少青年才俊?”
“确有不少出色人物,有县学生员,也有秀才、举子,还有在卫所指挥使的麾下任职的。”
叶阳辞迈下车凳,穿过面色复杂、各怀心思的胥吏们,江鸥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
众人听见新来的知县大人朗声道:“江典史,你与分管教化的陈教谕同去见一见郭、韩二家的族长,就说……本官新上任,为尽快熟悉本县情况,少不得要询问他们这些德高望重的乡贤。这两日约个时间,让他们带本家的青年才俊同来见我。
“我这个人嘛……就喜欢年轻的,有才、有貌、有力气的后生。郭县丞与韩主簿年纪大了难免记性不好,不如本官上呈吏部,让他们早日回家享清福,顺便提携提携他们的后辈。这叫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对不对?”
江鸥惊得说不出话。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他脑子里莫名蹦出一句,顿时被自己吓到,甩甩脑袋,应了声:“是,大人。”
叶阳辞一步步登上衙门口的台阶,转身,站定,面对阶下的胥吏衙役:“本官嗓子疼,不想对众人训话。尔等按照各自职务,由高到低一个个进议事厅,单独谈话。”
他拂袖进了衙门,剩下一地的胥吏与衙役面面相觑。
“江典史,”教谕陈屏低声问,“咱们真要去见郭、韩二家的族长,传达知县大人那番话?郭县丞与韩主簿知道了会不会……”
江鸥圆滑地答:“知县大人一到任就关心本地风气教化,与乡贤商议擢拔人才,有何不妥?”
“妥的,妥的,那现在就去?”
典史虽无品阶,负责的却是全县治安。江鸥担心新知县被一些不知轻重的狗骨秃冒犯,转头吩咐巡检唐时镜:“待会儿你先进去接受知县大人垂问,完了后就守在屋外。”
唐时镜不咸不淡地“唔”一声。江鸥知道他性子孤峻,并非有意不敬,加之武艺高强,巡捕能力突出,算是整个县的治安顶梁柱,态度差一点也就不予计较了。
议事厅内,书童李檀很有眼力见地给自家主人提前泡了壶花茶,斟出一杯凉着。叶阳辞落座,饮几口茶水,清了清嗓子,喉咙里还是不舒服。
唐时镜进来,利索地见了礼,不吭声。
叶阳辞上下打量他:“唐巡检?”
唐时镜抬眼飞快瞥向上座,目光在叶阳辞脸上停了一息,又在对方持杯的手指上停了一息。他似乎生出了一霎恍惚,语气也柔和了些:“知县大人知道卑职。”
叶阳辞放下茶杯:“赴任路上,左右无事可做,便将夏津县志与近年稽考记录翻了翻,大致知道县衙里的情况。唐巡检去年新来,短短半年破案十余起、擒匪近百人,业绩卓然,是个人物。”
“大人谬赞。”唐时镜毫不动容,“卑职尽责,只是为了俸禄与赏银。”
如若抓捕到通缉要犯,确实赏银丰厚,且是朝廷公帑直拨。叶阳辞因此多看了他两眼:二十六七岁,个头颇高,身形挺拔精悍,鼻梁上有道浅疤痕,眉宇间压抑着锐意,嘴唇抿成一把凉薄的小刀。
像头不近人情的金钱豹,叶阳辞暗自点评一句,笑了笑:“多劳多得,应该的,那本官就预祝唐巡检日进斗金。”
唐时镜抱拳,转身退下。走两步又停住,他从怀中摸出一物,侧身朝上座掷去。
李檀正在桌边伺候添茶,见圆溜溜的什么东西朝桌面疾射而来,不由惊呼一声。叶阳辞倏忽伸手,在那物击碎茶壶之前,稳稳拈住了它。
是一枚拳头大小的圆形果子,褐色表皮像是晒干过。
“这是卑职家乡广西的特产,别的地方罕见,名为罗汉果,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正合大人服用。”唐时镜再次抱拳,这下头也不回走了。
李檀气鼓鼓道:“这个唐巡检也太冒失,献药就献药呗,就不能好好放桌上,险些把主人心爱的紫砂茶壶打破。”
叶阳辞将罗汉果凑到鼻下嗅了嗅,淡淡道:“他不是冒失,是胆大桀骜。”
李檀见他掰开这干果,还真一片片往茶杯里搁,连忙劝阻:“主人,来路不明的陌生玩意儿可吃不得!”
叶阳辞哂笑:“不妨一试,要是中了毒,就再解毒呗。”
李檀气得跳脚:“主人你——”
叶阳辞把撕下的一小片丢进书童怒张的嘴里:“你这么紧张,要不就帮忙试试毒?”
李檀含泪嚼,又嚼嚼,抽了抽鼻子:“好甜,好香。”
唐时镜出了议事厅的门,见廊下候着好几个杂佐官与胥吏,正窃窃私语。他扭头就走,被其中一人喊住:“唐巡检,知县大人盘问了哪些,可否透露一二?回头请你吃酒。”
唐时镜本不想搭理他们,转念又生出一丝歹意,开口道:“大人问我青春几何,腰能坠几斤石锁,臂能舞几轮标枪。”
“哈?”
“知县大人为何问这些……”
“方才知县大人不是说了,就喜欢年轻的,有才、有貌、有力气的后生。”
“哎唷!”
唐时镜恶作剧得逞,面无表情地走了。
至于江典史吩咐他守在屋外,他觉得已无必要——这位色若春花、身如玉树的叶阳大人,看似文质彬彬,真正发起威来只怕能一拳捶死郊外山上的吊睛白额猛虎。
快走出中庭时,他耳朵一动,转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官吏狼狈地退出屋门,颧骨上多了一大块被砸出的淤青。
屋内,李檀撸起袖口,火冒三丈:“什么油嘴滑舌的狗东西!竟敢在主人面前自夸‘本钱’雄厚,不要脸!我这把杌凳还是砸得轻了。”
叶阳辞十分无语,给自己斟了一杯罗汉果茶:“他想当‘赛嫪毐’,我这里却是县衙官署,不是控鹤府。”
沸汤斟入茶盏,浮沫荡起,县丞郭三才用杯盖刮了刮。
主簿韩晗坐在他对面,挥退了来报信的小吏,皱眉道:“这个新来的知县,有点门道……叶阳?并非名门望族,朝中也无同姓大官,区区弱冠之年,哪来的这般老辣做派!”
郭县丞年过四旬,鬓发微白,留着三绺美须,平日重视修饰仪容,是个道骨仙风的模样。他手中推着杯盖,白瓷磕出尖脆轻响,说:“本县九年间换了三任知县,郭、韩两家却是数十年不倒,这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韩主簿较他小几岁,瘦得有棱有角,颌下生个黑毛痣,一张驴脸悻悻然:“今日我们怠慢他,本想着趁他年轻生嫩,又没根系,杀一杀新官威风,好叫他之后对我们多有顾忌,不得不倚仗我们。谁想这小子压根不吃这套!他要是发火,倒也好办,我们两家便让他尝尝什么叫举步维艰、令下难行。偏偏他也不得罪郭、韩两家,还放出风声想提携两家后进,取代我们!郭兄,你看眼下该如何收场——”
“他这是反将我们一军,只怕族长听了心动,真起了换血的念头,要扶持郭四象、韩鹿鸣那几个小崽子。”郭县丞拈须思忖片刻,无奈叹口气,“今日迟了,明日一早,我俩就去拜见新任知县吧。”
“真要低头?这头一低,怕是日后都得受制于他了,郭兄三思啊!”韩主簿劝道。
郭县丞道:“未必。年轻人心气高,我们杀不成威,就捧着他。须知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韩主簿转念一想,嘿嘿笑:“是极。”
他拨亮屋内油灯的灯芯,光晕摇曳。
摇曳的光晕在皂隶们的手中点燃。县衙院落中,路灯逐一亮起,离地三尺多高,勉强能照亮石径与两侧草皮。
叶阳辞刚用完晚膳,望了望门外庭院的浮光,吩咐办完差事回来的江典史:“主簿不在,你直接去召集文吏,让他们去架阁库,取九年内的黄、白册与‘鱼鳞图册’来。”
江鸥吃惊道:“大人要亲自调阅本县户口、土地与赋税徭役?这一调就是九年,数量庞大,大人要不先歇息几日,容后让刀笔吏们慢慢整理?”
叶阳辞似笑非笑看他:“容后?那本官还能见到真账簿吗?”
江鸥噎了口气,想起不等交接官印就匆匆落跑的前任知县,说是急症发作,回乡治病,其实他们几人都知道,前知县那是心虚。
此刻他面对这位过分年轻的新知县,真心生出几分钦佩之意,掏心窝子道:“叶阳大人哪,您听小的一句劝——都说‘皇权不下县’,在这一县之中,您就是头顶上的青天,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您只需把郭、韩两家的利益给足了,在任期间就能逍遥似神仙!别看咱们县衙破旧,前几任知县大人的钱袋子可不瘪,何必给自己找麻烦?”
叶阳辞沉默片刻,懒洋洋开口,嗓子还残留着沙哑的余音。他轻声说:“百姓呢?
“乡绅有利益,知县有囊赀——可是百姓呢?”
江鸥嗫嚅难应:“可……世道就是如此……”
叶阳辞一拍桌面:“世道不该如此!”
江鸥震了震,低头看自己的手,指间犹有墨迹,筘布制的衣袖还很新。他年俸三十两银,这还不算灰色收入,与世家大族比不值一提,与寻常百姓比已是衣食无忧。
他自诩为县衙里的牛马,与寻常百姓比却已经是人上人。当他走在街巷与田间,百姓们迅速避到一旁,甚至不敢抬头看他,讷讷唤一声“典史大人”。
他的父母、祖父母,也曾是这样的田间百姓,连县衙的库子与马夫,都能趾高气扬地从他们地头禾苗上踏过。
他对上怯弱,对同僚圆滑,对下早已没有了少年时“我若当官,必为民请命”的心气。
他只是芸芸不可计数的胥吏中,最不起眼、最碌碌无为的一个。
但新任的知县大人对他说,世道本不该如此!
——那么世道该是怎样?还能变成怎样?眼前这位初来乍到的叶阳大人,能让他看到夏津县怎样的光景,哪怕要到三年之后,十年之后?
倘若……真能看到,他愿意等,也愿意倾力相助!
江鸥眼眶通红,哽咽道:“卑职带文吏去架阁库取簿册,大人放心,不会有假。”
叶阳辞点头:“去吧,泊舟。”
大人唤了他的表字。江鸥的心莫名定了,拭了拭眼角,起身告退。
第3章 找狗大户打秋风
议事厅灯火亮如白昼,一叠叠户口黄册、赋役白册与土地鱼鳞簿被源源不断搬运进来。
叶阳辞端坐案前,向旁伸出一只手,书童李檀立即将沉香木制的家传算盘,乖巧地放在主人手上。叶阳辞一手算盘,一手账簿,运指如飞,圆珠相撞的清脆响声不绝于耳。
厅门外的文吏们眼睛都看直了。江鸥在旁观望,不可思议地感叹:“叶阳大人一边珠算,一边心算,看簿册一目十行,计数据分毫不差……莫不是个演算天才!”
激动之下,他茶也不吃了,觉也不困了,盘腿坐在案边,伸着脖子专注地看,时不时帮忙递送和翻页。
叶阳辞全神贯注,不知时间为何物。
夜色由浓转淡,天际靛蓝褪色成鱼肚白,院落中的路灯被早班的皂隶逐一熄灭,而议事厅的灯火与算珠声彻夜不绝。路过的胥吏与衙役们,投向议事厅的目光从不解,到震惊,再到钦佩万分,散入无数细碎的言语中:
“打了整整一夜的算盘……”
“这些簿册积压多年,都是蛛网灰尘。上头说每年都要照刷文卷,磨勘卷宗,其实根本没来看过……”
“知县大人这是要清算整个县的旧账?”
“咱们这位新上任的大人,可了不得啊!”
当然也有不少心虚恼火的,悻悻然嘀咕:“能算得清才怪,装模作样罢了!”
从知县、州牧、巡抚到户部尚书,他步步为营杀回京城。
左手将,右手相,还有个相互扶持、并肩作战的老相好,
他在朝中翻云覆雨,掀起惊天之变。
郡王秦深隐忍筹谋多年,成功夺位,收天下民心而登基,
人人都以为叶阳大人要倒台,
谁知新君竟是他的老相好。
1v1,白切灰智性恋受x外冷内热痴汉攻:
作为一心事业的断袖,叶阳辞自以为勉强了直男,谁料竟是钓了个痴汉。
作为口嫌体正直的伪直男,秦深表面不为所动,暗中神魂颠倒。
叶阳大人是岳国人,复姓叶阳,名辞,字截云,今年二十岁。
他并非出身高门显贵,但也绝不算贫寒,自幼便是个读书种子,走的是科举正道,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
十八岁金榜题名后,他在京城翰林院当了两年编修,负责勘核史料抄本的文字。这项差事繁琐又耗时,但叶阳大人天生一目十行的本事,干完活儿还能得闲,天天偷撸一只从宫苑里逃出的狮子猫。
终于有日案发,他被寻猫的奉宸卫逮个正着,押送御前。
跪地听候发落时,那猫从奉宸卫的怀里跳出来,绕着叶阳辞转圈,毛茸茸的长尾勾着他的手背。叶阳辞一时没忍住,用手指偷偷挠猫尾巴尖。
延徽帝年过五旬,年轻时逐鹿中原,临老了爱猫成痴,见这小翰林御前受讯还分神撸猫,俨然是个要猫不要命的,觉得好笑又新鲜。
且叶阳辞容貌生得极好,似绿纱窗外一树白梅,昳丽与清雅兼备。人的天性总归是爱美,皇帝不想过于苛责,随口一句“这么喜欢狮猫,就去山东为朕养猫吧”,于是叶阳辞就从清贵的翰林院,外放到山东省的高唐州,去夏津县做一个小小的知县。
——按说该去山东的临清州,毕竟那里产的鸳鸯眼狮子猫最出名。但临清富庶,“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是块抢手的肥肉,打破头也轮不上他。
当然叶阳大人并未去托关系、使银子。他一贯有些安之若素的气质在身上,夏津就夏津呗,去哪儿当知县不是当呢?再说,编修是正七品,知县也是正七品,算不得贬谪,可见皇上并未因为他擅自亵玩御猫而真生他的气。
于是他上门拜别恩师,取了吏部文书,携两个随从,带上三五箱行李,桥边折杨柳惜别了几个交好的同年,在运河码头乘上专供官员的座船,直奔辖地。
春水涨,座船快,半个月之后,船抵夏津县西面的渡口驿。
叶阳大人站在渡口附近的高坡,放眼望去,晴空下一片葱郁的荒原野岭,穷得有山有水有风景,就是没人烟。再一问匆忙迎接的县衙典史,得知整个县只有一千二百余户,七千多人,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县,叶阳大人不由眼前一黑。
他知道自己不能饿肚子的老毛病又犯了,伸手去袖子里摸糖块,不慎带落了袖中折扇。
折扇掉下坡,在树杈上一磕、一飞,好巧不巧砸向下方道路,刚出马车的一位锦衣男子的后脑勺。
眼看要砸中,那人往前迈了半步,折扇擦身而过,“啪”地落在土路。
“对不住啊,是在下手滑。”叶阳辞在坡上扬声致歉,“公子可有受伤?”
锦衣男子仰头望过来,容貌英俊,神情冷傲,眉眼间积着肃杀的霜色,似乎不是个好相与的。
典史脚一软,跪地时牵住了叶阳辞的衣袂:“大人,那、那是高唐王!”
高唐王……今上的亲侄子,山东鲁王的亲弟弟,郡王秦深?叶阳大人脑子好使,又兼过目不忘,转眼便理清了对方身份。
他三两口吃了块糖,匆匆下坡走到道旁,隔着擎刀的王府侍卫,落落地躬身行礼:“下官夏津新任知县,叶阳辞,见过高唐王。方才险些误伤殿下,还望殿下宽宏大量,恕下官失手之罪。”
典史则在他身旁俯首跪地,不敢抬头。
叶阳辞言语诚恳,秦深却并未多看他一眼,冷漠道:“夏津还有人来当知县?发配过来的吧。”
“回王爷,下官是奉着吏部任命文书而来。”叶阳辞听出对方话里有话,似乎夏津真不是什么好地方。但他素来藏得住心思,面上只一副温润模样,“初至夏津,人事两生,待下官交接完政务,必前往高唐城的郡王府拜谒。”
“拜谒就不必了,也别打什么送礼拉关系的主意。”秦深的目光从侍卫脸上往路边一掠。那名侍卫顿解其意,去把折扇捡过来,打开给他查看。
折扇一开,在场众人不免有些意外。本来此等怀袖雅物,扇面多是绘山水、题诗词,或金泥装饰,或香檀透雕,以供文士把玩。这把折扇却是一面漆黑,一面雪白,毫无丹青点缀。
白面上草书七个淋漓墨字:“世人怎会仅黑白”。黑面则是七个白字:“黑白之外别有道”。笔锋如快剑斫阵,所当穿彻,兵戈之气透纸而来,怎么看都不像是文士风格。
秦深看扇的时间倒比看人长,问:“真是你的?”
叶阳辞拱手回答:“确是下官随身之物。”
秦深轻嗤一声:“不配。”
也不知是说扇不配人,还是人不配扇。
叶阳辞暗笑:配不配你说了算?嘴上柔逊道:“王爷可否将折扇赐还下官?”
“……物既如此,想来人也该有几分胆气,不怕夜半鬼敲门。”秦深伸手取扇合起,朝他身上随意一扔。叶阳辞接住,微露笑意:“多谢王爷!”
他此刻才挺起腰,直视面前的高唐王,发现对方要比他在坡上所见的更显高大,一身紫棠色螭龙纹曳撒,腰身玉带紧束,衬得肩宽腿长。他尚未打量完,秦深已转身回车厢去了,侍卫们也纷纷上马。
典史忙不迭起身,拉着知县大人避到路边草丛。马车在十几骑侍卫的拱卫下,从他们身边辚辚而过,倏而消失在官道尽头。
叶阳辞抖了抖衣摆沾染的露水,对身边这个三十来岁、神色怯缩的文士说道:“江典史——”
“不敢当不敢当,大人直呼小人贱名江鸥就好。”
“那行,我问,你答。我不爱繁文缛节,你捡要紧的说。”
江鸥连声应了,听得这位过分年轻的知县大人边漫步边问:“夏津虽属于高唐州,却是离富庶的临清州不远,何以两地民生如此悬殊?”
“回大人,那临清城外有会通河和卫河交汇,是漕运中转要地,自然繁华。我们夏津虽有古渡口,但属于卫河分支,水浅载不了大型货船,顶多行个渡船,故而……”
叶阳辞了然颔首,又道:“也不至于凋敝如斯。”
江鸥长叹口气:“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赵齐晋三国便是会盟在此,史称‘夏盟’,可见此地之冲要。到了前朝末年,中原战乱不休,高唐州成了山东最大的战场,夏津更是首当其冲。大战之后就是瘟疫,人口锐减,据说当年尸横遍野,多到无法立坟,只得就地掩埋。一到夜里,四下皆是鬼火。民夫犁地,一刨一堆骸骨,谁还敢在这里种田?”
“难怪高唐王说什么‘夜半鬼敲门’。”叶阳辞曲指抵着下颌思索,“说来也唏嘘,同为嫡出,他大哥病故,二哥承袭‘鲁王’爵位,封东昌府,到他这儿只剩个郡王,竟连临清州也没给,就给了个高唐州。难怪他看起来一脸被人欠了八百万钱的晦气模样……”
江鸥暗中抽了口气,心道:这位叶阳大人如此敢说,莫不是背后有大靠山撑腰,连郡王都不放在眼里?可又为何会被派来此处?
他原以为对方是个没根系的,眼下忽觉摸不透路数,又听对方冷不丁问:“县丞和主簿对这个新任命定然十分不满吧,唉,我也能理解。”
江鸥还在想心事,脱口说:“也没到十分,顶多七八分——”
后话戛然而止。他猛地抬头看叶阳辞,眼露惶恐:“大人,小、小的不是……”
叶阳辞朝他安抚地点点头:“我这知县新上任,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不来迎接,只你一个典史来,我便知道他们的心思了。这是仗着地头蛇,要给我下马威呀。至于你,想必也是两头不愿得罪,偷偷来的?”
江鸥扑通跪地:“知县大人!您才是一县主官,衙里所有胥吏差役,都是沾您威仪站着,靠您俸禄养着,怎么敢有贰心呢?小人只认一个主子,便是大人您!”
“是吗?”叶阳辞见他怯弱,实际颇有几分圆滑,又笑,“方才我调侃高唐王的话,若是传到他耳中,那必然是你无疑了。”
江鸥切切道:“打死不敢!今后小人便是大人座前牛马走。”
叶阳辞亲手扶他起来:“你也是个读书人。咱们读书人的膝盖,只跪天地君亲师。日后与我相处,心里带着敬意就行,不必这般诚惶诚恐。”
江鸥屡试不第,当了十几年未入流的杂佐官,被使唤得有如鸡犬,第一次听上官对他说“你也是个读书人”,几乎要热泪盈眶。
叶阳辞沿路走回渡口,扬声唤道:“罗摩!李檀!”
两个随从已将船上的行李搬到渡口租来的马车上。家仆罗摩驾车,书童李檀小心地扶着箱子,行到叶阳辞身旁停下。李檀才十五岁,一团活泼的少年气,笑嘻嘻地给叶阳辞搭马凳:“主人小心脚下。”
叶阳辞转头对江鸥说:“车厢里还有空,你也一起坐?”
江鸥连忙推辞:“小人骑马在前,为大人引路。”
如此行了四五里地,一座土城出现在眼前。叶阳辞掀开车帘探头看,城墙倾圮,门楼朽败,也就比废墟好那么些。霭霭暮色中,他轻吁口气:“这下有的忙了。”
江鸥作为土生土长的夏津县人,此刻竟觉得有些羞愧。他回首看马车,只见一抹余晖洒在叶阳大人脸上,好似羊脂白玉镀了淡淡金芒,于清雅中生出贵气,不由低头移开目光,心道高唐王殿下倒也没说错,那扇子的确不配他。
何止是折扇,这座千疮百孔的县城也配不上他。
“百废待兴啊……”他听见一声感慨从叶阳大人那边飘过来。
叶阳辞朝着破败的夏津县城微微一笑:“无妨,本官擅长白手起家。”
第2章 本官喜欢年轻的
破旧的夏津城里,有个与城匹配的破旧县衙。县衙的前半部分是大堂、议事厅等公署,以及三班六房的衙役们的廨舍所在;后半部分是知县大人的宅邸,也就是叶阳辞的新家了。
得知新知县上任,胥吏与衙役们出来迎接,看着稀稀拉拉不成样子。叶阳辞下车后扫视一圈,仍未见身穿县丞与主簿官袍之人,知道这个下马威是直接拍自己脑门上了。
县丞与主簿作为品阶最低的朝廷命官,一个协助他处理政务,负责农事与税收,一个负责人口与户籍,说是左膀右臂也不为过,如今倒成了左右开弓想打他脸的地头蛇。
叶阳辞不禁有些好笑,站在马凳上问典史江鸥:“县丞郭三才、主簿韩晗,应是出自夏津的乡绅世家?”
江鸥点头:“大人说得对,郭、韩二姓是本县最大的两个家族,城内外有产业和私田,祖上也曾出过三品大员。”
“既如此,这两族如今应该也有不少青年才俊?”
“确有不少出色人物,有县学生员,也有秀才、举子,还有在卫所指挥使的麾下任职的。”
叶阳辞迈下车凳,穿过面色复杂、各怀心思的胥吏们,江鸥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
众人听见新来的知县大人朗声道:“江典史,你与分管教化的陈教谕同去见一见郭、韩二家的族长,就说……本官新上任,为尽快熟悉本县情况,少不得要询问他们这些德高望重的乡贤。这两日约个时间,让他们带本家的青年才俊同来见我。
“我这个人嘛……就喜欢年轻的,有才、有貌、有力气的后生。郭县丞与韩主簿年纪大了难免记性不好,不如本官上呈吏部,让他们早日回家享清福,顺便提携提携他们的后辈。这叫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对不对?”
江鸥惊得说不出话。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他脑子里莫名蹦出一句,顿时被自己吓到,甩甩脑袋,应了声:“是,大人。”
叶阳辞一步步登上衙门口的台阶,转身,站定,面对阶下的胥吏衙役:“本官嗓子疼,不想对众人训话。尔等按照各自职务,由高到低一个个进议事厅,单独谈话。”
他拂袖进了衙门,剩下一地的胥吏与衙役面面相觑。
“江典史,”教谕陈屏低声问,“咱们真要去见郭、韩二家的族长,传达知县大人那番话?郭县丞与韩主簿知道了会不会……”
江鸥圆滑地答:“知县大人一到任就关心本地风气教化,与乡贤商议擢拔人才,有何不妥?”
“妥的,妥的,那现在就去?”
典史虽无品阶,负责的却是全县治安。江鸥担心新知县被一些不知轻重的狗骨秃冒犯,转头吩咐巡检唐时镜:“待会儿你先进去接受知县大人垂问,完了后就守在屋外。”
唐时镜不咸不淡地“唔”一声。江鸥知道他性子孤峻,并非有意不敬,加之武艺高强,巡捕能力突出,算是整个县的治安顶梁柱,态度差一点也就不予计较了。
议事厅内,书童李檀很有眼力见地给自家主人提前泡了壶花茶,斟出一杯凉着。叶阳辞落座,饮几口茶水,清了清嗓子,喉咙里还是不舒服。
唐时镜进来,利索地见了礼,不吭声。
叶阳辞上下打量他:“唐巡检?”
唐时镜抬眼飞快瞥向上座,目光在叶阳辞脸上停了一息,又在对方持杯的手指上停了一息。他似乎生出了一霎恍惚,语气也柔和了些:“知县大人知道卑职。”
叶阳辞放下茶杯:“赴任路上,左右无事可做,便将夏津县志与近年稽考记录翻了翻,大致知道县衙里的情况。唐巡检去年新来,短短半年破案十余起、擒匪近百人,业绩卓然,是个人物。”
“大人谬赞。”唐时镜毫不动容,“卑职尽责,只是为了俸禄与赏银。”
如若抓捕到通缉要犯,确实赏银丰厚,且是朝廷公帑直拨。叶阳辞因此多看了他两眼:二十六七岁,个头颇高,身形挺拔精悍,鼻梁上有道浅疤痕,眉宇间压抑着锐意,嘴唇抿成一把凉薄的小刀。
像头不近人情的金钱豹,叶阳辞暗自点评一句,笑了笑:“多劳多得,应该的,那本官就预祝唐巡检日进斗金。”
唐时镜抱拳,转身退下。走两步又停住,他从怀中摸出一物,侧身朝上座掷去。
李檀正在桌边伺候添茶,见圆溜溜的什么东西朝桌面疾射而来,不由惊呼一声。叶阳辞倏忽伸手,在那物击碎茶壶之前,稳稳拈住了它。
是一枚拳头大小的圆形果子,褐色表皮像是晒干过。
“这是卑职家乡广西的特产,别的地方罕见,名为罗汉果,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正合大人服用。”唐时镜再次抱拳,这下头也不回走了。
李檀气鼓鼓道:“这个唐巡检也太冒失,献药就献药呗,就不能好好放桌上,险些把主人心爱的紫砂茶壶打破。”
叶阳辞将罗汉果凑到鼻下嗅了嗅,淡淡道:“他不是冒失,是胆大桀骜。”
李檀见他掰开这干果,还真一片片往茶杯里搁,连忙劝阻:“主人,来路不明的陌生玩意儿可吃不得!”
叶阳辞哂笑:“不妨一试,要是中了毒,就再解毒呗。”
李檀气得跳脚:“主人你——”
叶阳辞把撕下的一小片丢进书童怒张的嘴里:“你这么紧张,要不就帮忙试试毒?”
李檀含泪嚼,又嚼嚼,抽了抽鼻子:“好甜,好香。”
唐时镜出了议事厅的门,见廊下候着好几个杂佐官与胥吏,正窃窃私语。他扭头就走,被其中一人喊住:“唐巡检,知县大人盘问了哪些,可否透露一二?回头请你吃酒。”
唐时镜本不想搭理他们,转念又生出一丝歹意,开口道:“大人问我青春几何,腰能坠几斤石锁,臂能舞几轮标枪。”
“哈?”
“知县大人为何问这些……”
“方才知县大人不是说了,就喜欢年轻的,有才、有貌、有力气的后生。”
“哎唷!”
唐时镜恶作剧得逞,面无表情地走了。
至于江典史吩咐他守在屋外,他觉得已无必要——这位色若春花、身如玉树的叶阳大人,看似文质彬彬,真正发起威来只怕能一拳捶死郊外山上的吊睛白额猛虎。
快走出中庭时,他耳朵一动,转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官吏狼狈地退出屋门,颧骨上多了一大块被砸出的淤青。
屋内,李檀撸起袖口,火冒三丈:“什么油嘴滑舌的狗东西!竟敢在主人面前自夸‘本钱’雄厚,不要脸!我这把杌凳还是砸得轻了。”
叶阳辞十分无语,给自己斟了一杯罗汉果茶:“他想当‘赛嫪毐’,我这里却是县衙官署,不是控鹤府。”
沸汤斟入茶盏,浮沫荡起,县丞郭三才用杯盖刮了刮。
主簿韩晗坐在他对面,挥退了来报信的小吏,皱眉道:“这个新来的知县,有点门道……叶阳?并非名门望族,朝中也无同姓大官,区区弱冠之年,哪来的这般老辣做派!”
郭县丞年过四旬,鬓发微白,留着三绺美须,平日重视修饰仪容,是个道骨仙风的模样。他手中推着杯盖,白瓷磕出尖脆轻响,说:“本县九年间换了三任知县,郭、韩两家却是数十年不倒,这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韩主簿较他小几岁,瘦得有棱有角,颌下生个黑毛痣,一张驴脸悻悻然:“今日我们怠慢他,本想着趁他年轻生嫩,又没根系,杀一杀新官威风,好叫他之后对我们多有顾忌,不得不倚仗我们。谁想这小子压根不吃这套!他要是发火,倒也好办,我们两家便让他尝尝什么叫举步维艰、令下难行。偏偏他也不得罪郭、韩两家,还放出风声想提携两家后进,取代我们!郭兄,你看眼下该如何收场——”
“他这是反将我们一军,只怕族长听了心动,真起了换血的念头,要扶持郭四象、韩鹿鸣那几个小崽子。”郭县丞拈须思忖片刻,无奈叹口气,“今日迟了,明日一早,我俩就去拜见新任知县吧。”
“真要低头?这头一低,怕是日后都得受制于他了,郭兄三思啊!”韩主簿劝道。
郭县丞道:“未必。年轻人心气高,我们杀不成威,就捧着他。须知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韩主簿转念一想,嘿嘿笑:“是极。”
他拨亮屋内油灯的灯芯,光晕摇曳。
摇曳的光晕在皂隶们的手中点燃。县衙院落中,路灯逐一亮起,离地三尺多高,勉强能照亮石径与两侧草皮。
叶阳辞刚用完晚膳,望了望门外庭院的浮光,吩咐办完差事回来的江典史:“主簿不在,你直接去召集文吏,让他们去架阁库,取九年内的黄、白册与‘鱼鳞图册’来。”
江鸥吃惊道:“大人要亲自调阅本县户口、土地与赋税徭役?这一调就是九年,数量庞大,大人要不先歇息几日,容后让刀笔吏们慢慢整理?”
叶阳辞似笑非笑看他:“容后?那本官还能见到真账簿吗?”
江鸥噎了口气,想起不等交接官印就匆匆落跑的前任知县,说是急症发作,回乡治病,其实他们几人都知道,前知县那是心虚。
此刻他面对这位过分年轻的新知县,真心生出几分钦佩之意,掏心窝子道:“叶阳大人哪,您听小的一句劝——都说‘皇权不下县’,在这一县之中,您就是头顶上的青天,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您只需把郭、韩两家的利益给足了,在任期间就能逍遥似神仙!别看咱们县衙破旧,前几任知县大人的钱袋子可不瘪,何必给自己找麻烦?”
叶阳辞沉默片刻,懒洋洋开口,嗓子还残留着沙哑的余音。他轻声说:“百姓呢?
“乡绅有利益,知县有囊赀——可是百姓呢?”
江鸥嗫嚅难应:“可……世道就是如此……”
叶阳辞一拍桌面:“世道不该如此!”
江鸥震了震,低头看自己的手,指间犹有墨迹,筘布制的衣袖还很新。他年俸三十两银,这还不算灰色收入,与世家大族比不值一提,与寻常百姓比已是衣食无忧。
他自诩为县衙里的牛马,与寻常百姓比却已经是人上人。当他走在街巷与田间,百姓们迅速避到一旁,甚至不敢抬头看他,讷讷唤一声“典史大人”。
他的父母、祖父母,也曾是这样的田间百姓,连县衙的库子与马夫,都能趾高气扬地从他们地头禾苗上踏过。
他对上怯弱,对同僚圆滑,对下早已没有了少年时“我若当官,必为民请命”的心气。
他只是芸芸不可计数的胥吏中,最不起眼、最碌碌无为的一个。
但新任的知县大人对他说,世道本不该如此!
——那么世道该是怎样?还能变成怎样?眼前这位初来乍到的叶阳大人,能让他看到夏津县怎样的光景,哪怕要到三年之后,十年之后?
倘若……真能看到,他愿意等,也愿意倾力相助!
江鸥眼眶通红,哽咽道:“卑职带文吏去架阁库取簿册,大人放心,不会有假。”
叶阳辞点头:“去吧,泊舟。”
大人唤了他的表字。江鸥的心莫名定了,拭了拭眼角,起身告退。
第3章 找狗大户打秋风
议事厅灯火亮如白昼,一叠叠户口黄册、赋役白册与土地鱼鳞簿被源源不断搬运进来。
叶阳辞端坐案前,向旁伸出一只手,书童李檀立即将沉香木制的家传算盘,乖巧地放在主人手上。叶阳辞一手算盘,一手账簿,运指如飞,圆珠相撞的清脆响声不绝于耳。
厅门外的文吏们眼睛都看直了。江鸥在旁观望,不可思议地感叹:“叶阳大人一边珠算,一边心算,看簿册一目十行,计数据分毫不差……莫不是个演算天才!”
激动之下,他茶也不吃了,觉也不困了,盘腿坐在案边,伸着脖子专注地看,时不时帮忙递送和翻页。
叶阳辞全神贯注,不知时间为何物。
夜色由浓转淡,天际靛蓝褪色成鱼肚白,院落中的路灯被早班的皂隶逐一熄灭,而议事厅的灯火与算珠声彻夜不绝。路过的胥吏与衙役们,投向议事厅的目光从不解,到震惊,再到钦佩万分,散入无数细碎的言语中:
“打了整整一夜的算盘……”
“这些簿册积压多年,都是蛛网灰尘。上头说每年都要照刷文卷,磨勘卷宗,其实根本没来看过……”
“知县大人这是要清算整个县的旧账?”
“咱们这位新上任的大人,可了不得啊!”
当然也有不少心虚恼火的,悻悻然嘀咕:“能算得清才怪,装模作样罢了!”